中国“南部经济”正在崛起:南北经济增速差距达1.48%,南方13个城市迈入“万亿俱乐部”「图」

过去我们谈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常常说的是东西部经济的差距。

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提出东南沿海优先发展的战略,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西部和中部省份成为了人才、资源、资金的输出地区,东西经济发展差距比较大。

但是后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慢慢地追上来了。

特别是近几年,因为基数比较低,受益于后发优势,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增速相对较高,东西部经济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但与此同时呢,我国区域经济却出现了另外一个差距——南北差距。

尽管南强北弱的局面一直存在,但2000—2008年间,北方地区经济规模占比曾出现过较快上升,可这种趋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发生了逆转。

特别是从2012年后,北方经济规模占比开始一路下降,在2016年首次下降到了40%以下;到2018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38%左右。照此趋势,南北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

从经济发展增速来看,2012年,我国南北方平均增速只差了0.04%,但到了2018年,这个差距已经扩大到了1.48%。

2018年南方省市GDP增速排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此外,2018年GDP增速排在前十的省份,只有陕西是北方省份,另外九个全部属于南方地区;

2018年北方省市GDP增速排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而增速排名垫底的五个省份,分别是天津、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和辽宁,都位于北方,且东三省全部在列。

GDP超过万亿的城市数量:2018年,全国有17个城市迈入了万亿俱乐部门槛,但位于北方地区的只有北京、天津、青岛和郑州,其他13个城市全部在南方。

中国三大核心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都在南方,且两者发育比较成熟,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唯一在北方的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间相对孤立,近年来更是出现了活力下降的趋势。

同样对比2012年和2018年的数据,京津冀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已经从10.63%下降到了9.46%。而且,京津冀的流动人口增速放缓,留居意愿也在下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南北差距的扩大?它是如何影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呢?

第一个原因,产业结构问题拖累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走的是重化工道路,北方城市因为拥有煤炭、石油、钢铁等资源,在工业化初期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像东北的辽宁省曾经一度被称为“辽老大”。

但是这种资源依赖性的重化工经济模型,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遭遇了结构老化、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一些城市甚至陷入了资源枯竭的困境,产业转型非常艰难。

而这时,南方却抓住了市场经济的机会,民营经济各放异彩:江苏有苏南模式,广东有深圳模式,浙江有温台模式……

同时,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南方地区,还在不断地推进产业升级,像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大力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的发展;而四川、重庆、贵州、湖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则是承接了东部的产业转移,形成了产业的良性循环。

第二个原因,创新不足制约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早期,中国经济主要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但如今,创新驱动正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抓手。遗憾的是,在这一轮驱动力转型的过程中,北方大大地落后了。

以研发支出经费为例,1998年中国北方省份研发支出经费曾经是南方的122%,到了2012年已经下降为73%,到了2016年更降到了64%。

从创新成果看,如果除去北京,北方其他省份的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的成交额不到全国的30%。而南方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有效专利数量都是北方的两倍以上。

第三点,西南地区的飞跃发展推高了南方的经济比重。

2018年,全国GDP增速排在前三位的是西藏、贵州和云南,全部地处西南。

尤其是贵州,这个不沿海、不沿江、不靠边的贫瘠之地,靠着大力进行基础建设设施建设和大数据产业发展,GDP增速连续多年排在全国的前列。再比如成都和重庆,因为抓住了产业转移的趋势,成为了成渝经济群的双核城市。

正是这些西南城市的高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南方经济比重的增加。

从东西差距显著到南北差距扩大,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而这种格局的变化,对北方经济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本文采编:CY237
下一篇

2018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品牌化和多元化将是未来发展趋势「图」

2017年便利店行业增速23%,市场超过10万家门店,1900亿销售额,开店数及同店销售双增长。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