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民族药市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研究

  2018-2022年中国民族药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国家支持中医药发展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政策的出台,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春天。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民族制药企业的使命担当。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任务,对中医药工作提出深层次、全方位的要求。

  (二)《民族药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

  《全国药检体系民族药发展规划(2014-2020)》提出具体目标:“十三五”期间,民族药对照物质研制发放达到200个品种,包括民族药对照药材、对照品、对照提取物;搭建民族药检验技术平台,明显提高民族药检验技术;完成50种重要民族药材的品种整理,提升部颁标准、地方标准,扎实和完善民族药基础工作;加快民族药检验人员的队伍建设,增加专业技术人才;由国家牵头,经过10-20年的努力,使民族药质量控制有长足发展,达到或接近中药发展水平,使民族药对照物质供应充足。

  (三)民族医药产业链逐渐完善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野生、道地药材优势突出。经过多年合理发展,民族地区已经初步建立起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组织格局,形成人工种植养殖-加工-研制-生产-流通的药材加工流通体系,促进了民族医药产业链的形成,为民族药发展提供了道地的药材资源。

  (四)民族药大幅调入新医保目录

  2017年版医保目录中,西药与中成药的占比分别达到51%和49%,基本持平,凸显了国家对中成药在医疗保健中的重视。尤其是在医保目录中新增民族药41个,增幅达到90%,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药品,这将为民族药的市场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民族药获得政府、医药学家和患者的青睐,大幅度调入新医保目录,将为企业带来新增市场容量,拉动产品需求,为企业规模扩张提供重要保障。

  (五)民族药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

  2018年6月5日,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云南特色彝族药物“痛舒胶囊”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复,获准在美国开展II期临床研究,这是我国第一个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民族药。这一成果促使创新民族药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提升,为多组分复方民族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开创性的实践经验和厚实的技术基础。

  二、不利因素

  (一)民族药标准不统一

  民族药多为民间中草药或散落在民间的偏方、散剂,因疗效独特、成本低廉、容易获得,被少数民族群众信赖和使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各民族用药习惯不同,少数民族各地区对同一药材的标准规定差异较大,导致民族药基源混乱、同名异物现象严重。

  同时,民族药产品缺乏科学规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依据,产品从原药材到成品缺乏可控的质量标准,缺乏药理、药效、毒理研究,一些验方在理论系统上存在争议和空白,影响到产品质量的提高。

  (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医药产业是技术驱动型产业,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投入,才能进行药品的研究与开发。国内民族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主要制药公司之间存在差距。一方面,科研投入明显不足。世界十大制药公司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稳定在18%左右,而国内制药企业的投入比例多数仅为2%,民族药的研发投入更低。另一方面,企业缺乏研发平台。就民族药产业研发而言,国内尚未建立相对完整、起点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民族药物研究开发中心,研发资源分散配置、实验条件和设备落后,加之信息孤岛现象存在,导致研发体系不健全,民族药企业创新能力差。

  (三)行业人才流失严重

  长久以来,我国民族药研究开发人才严重不足,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更是短缺,导致民族医药知识、特色诊疗技术与方法濒临失传。民族医药在历史上多以“口传身授”方式为主,强调个体经验的积累和体验型的学习方式,但由于受到传承人老龄化、潜在继承人数量减少、传承人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医药的传承大大受限,稀缺的民族医药人才濒临严重的断层危机。

  (四)缺乏精细化管理

  民族药企业普遍采用粗放型经营方式,行业整体发展意识淡薄,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民族药企业缺乏现代医药企业管理制度。同时,很多企业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缺少品牌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滞后,新药的研制与开发投入少,一些疗效独特的名优品种常常被仿制和移植,低水平重复建设,而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企业利润较低。 

本文采编:CY
下一篇

2018年中国锂电池行业未来趋势预测分析及投资规划研究建议

我国首部锂离子电池强制标准--《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于2015年8月1号正式实施,该标准有利于锂电池行业健康发展。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