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国极端天气多发,给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如何利用保险机制应对巨灾风险成了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了更好利用行业力量、应对巨灾风险,10月22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召开大灾应对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国家减灾中心、中国保险学会,以及气象、地震、再保险等领域的多位专家进行了分享。
与会专家围绕安全科技助推大灾保险的创新;台风、地震大灾的预警防范技术经验;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巨灾保险的国际经验等内容,共同解读保险行业在大灾应对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谋划行业大灾保险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提升全社会大灾应对能力的思路。
根据研讨会上专家分享,台风等异常天气事件是经济损失和保险损失的主要动因,巨灾保险覆盖的损失严重不足,其中地震等地质风险的保险覆盖不足更为显著。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巨灾风险带来的损失超过2100万美元,但保险赔付的覆盖率并不高。即使在巨灾保险参与度最高的北美,仍有一半以上的损失未被保险覆盖。而亚洲的保险缺口更大,只有约12%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承保,其中还包括了工业发达且保险深度、密度更高的日本。
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洪灾中,保险业承担损失比例达到11%,较2020年应对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时的7.8%有明显提升,但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保费规模已是世界第二,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仍须提高,险种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不够。
目前从我国巨灾保险试点省份来看,巨灾保险主要以地震、台风保险为主,其他灾害类型的保险品种开发基本还处于空白。
“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应对化解大灾风险的重要机制。”董波在研讨会上介绍了巨灾保险的作用:巨灾保险能利用行业杠杆,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有效分散巨大灾害造成的巨额损失;巨灾保险效率更高,在巨灾事件发生后,依托于保险公司的快速响应机制,经过实际查勘验损,实现快速赔付,尽快恢复灾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巨灾保险能够有效地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化解社会矛盾;巨灾保险能通过其风险管理功能,在风险发生前进行预判,实现从灾前管理到灾后救助一条龙服务。
参与研讨会的专家就巨灾保险的发展给出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立法和政策支撑,增强巨灾专项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开展巨灾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政产学研和保险业对接与协作,共同增强全社会应对巨灾的风险防范能力。而在诸多建议中,科技赋能被反复提及。应该强化物联网、5G、卫星遥感等技术与保险深度融合,通过对巨灾风险的实时感知、智能研判、主动预警、及时响应、快速救助、智能定损、快速理赔推动巨灾风险管理数字化、智能化。
大灾应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建立和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发展巨灾保障产品,做好灾后理赔服务,是保险业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