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移植的主要适应症
肺移植是一种姑息治疗法,移植的目的是为了延长患者的生命,改善生活质量。因此,肺移植主要适用于慢性肺疾病终末期的治疗。慢性肺疾病患者,
经最大努力和合理的治疗,肺功能仍进行性降低,无进一步的内科或外科治疗可能,预期存活时间短(短于2年),即应考虑肺移植。
肺移植是根治很多疾病的最终选择,由于肺是不可再生的器官,肺部的很多疾病最终无法根治,也长不出新的肺组织,肺功能会因为肺部疾病而逐渐下降最终演变成呼吸衰竭,如果在病人体内植入新的肺,人会重新获得良好的肺部功能,达到延续生命,获得新生的目的。
常见临床上需要行肺移植的疾病包括终末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囊性纤维化(CF)、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导致的肺气肿、肺动脉高压(PAH)等。
肺移植的主要适应症分析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肺移植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器官移植体系日渐完善,初步建成了以红十字会为统领的捐献体系和分配体系,并建立了良好的数据库体系和监管体系。2016年5月6日,国家卫健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建立人体捐献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知》,在世界上首个建立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大大提高了器官的转运效率。截止2018年底,我国捐献器官移植数量达8829例,同比增长15.5%。
2011-2018年我国捐献器官移植数量统计图
资料来源:卫生部,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肺移植手术主要适合肺间质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的支气管扩张、晚期的肺气肿等肺结构破坏严重的疾病,相比肾移植、肝移植,我国的肺移植技术起步迟,发展也相对缓慢,肺移植手术的难度也相对更大。
2002年9月,无锡肺移植中心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单肺移植治疗肺气肿,使得停滞5年的临床肺移植工作在中国大陆再一次燃起生机,再次启动了我国的临床肺移植工作。目前,根据2006年5月起实施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和《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全国共有167家医院通过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审核,成为第一批获得施行人体器官移植资质的单位,但其中具有开展肺移植资质的医院仅有20多家。
我国具有开展肺移植资质的医院统计分析
资料来源:卫生部,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器官移植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历经多年探索,积累了较多的术后管理经验,肺移植技术以及术前、术后管理水平均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在受者年龄偏大、身体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无锡市人民医院的肺移植受者在术后1、3、5和1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1%、61.1%、48.4%和21.1%,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过世后自愿器官捐献将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在此大背景下,公民脑死亡和心脏死亡供体成为肺移植供肺的主要来源,但由于中国器官捐献相对于欧美国家,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潜在供肺缺乏足够的维护,导致捐献失败,或供肺质量一般,获取后无法达到理想的供肺标准,作为边缘性供肺应用于临床,给临床移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随着移植团队技术的不断提高,应争取利用每一个可用的供肺为更多的终末期肺病患者进行移植,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发展壮大中国的肺移植事业。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肺移植注册系统共上报肺移植手术达299例,2018年达到403例。
2015-2018年我国肺移植手术数量统计图
资料来源:卫生部,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肺移植在疫情期间的最新进展
截至2020年3月4日24时,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25352例(其中重症病例595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52045例,累计死亡病例3012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409例,现有疑似病例522例。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累计确诊(截止3月4日24时)
数据来源:疾控中心,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新冠肺炎病例接受肺移植手术最主要有三个医学前提条件:一是病人经呼吸机+ECMO维持,双肺呼吸衰竭不可逆;二是核酸检测连续多次呈阴性;三是其他脏器功能基本正常,全身状况能够承受肺移植手术。
2020年2月29日,著名肺移植专家陈静瑜教授团队历经5个小时,在无锡成功进行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手术。业内专家认为,这例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例肺移植救治手段对降低死亡率有较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