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滑雪场数量及其分布
滑雪产业则以雪场为依托,以滑雪相关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为基础,通过提供多样的滑雪旅游、滑雪竞技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各种滑雪需求的综合性行业。据统计,2019年中国滑雪场数量达770家,同比2018年增长3.8%,其中有架空索道的滑雪场数量达155家,同比2018年增长4.0%。
2013-2019年中国滑雪场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5-2019年中国有架空索道的滑雪场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滑雪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从滑雪场数量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滑雪场数量呈现北多南少的局面,2019年黑龙江滑雪场数量达124家,与2018年持平,是我国滑雪场数量最多的省份,此外,湖北和新疆2019年各新增滑雪场数量5家,2019年分别达到16家、65家。
2019年中国滑雪场数量分布TOP10省份
资料来源:《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9年我国已投入运营的室内滑雪场数量达31家,同比2018年增长19.2%,其中广州融创雪世界面积7.5万平方米,是全球第二大室内滑雪场。
2013-2019年国内已投入运营的室内滑雪场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滑雪场空间格局分布
一般而言,优良级滑雪场拥有较长的滑雪期、较高的海拔落差、较大的雪道面积、较多的雪道和索道,且具有一定的竞技功能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国外相比,中国滑雪场所数量巨大,但相对较小且较为分散,2019年我国雪道面积在5公顷的滑雪场数量达74.9%,而50公顷以上滑雪场仅占1.9%。
2019年国内滑雪场雪道面积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滑雪场的垂直落差是衡量雪场所在山地资源规模的重要指标,按照垂直落差中国已开发的雪场垂直落差大于300米的滑雪场仅有26家,占比3.4%,滑雪人次为364万,同比增长17%;垂直落差在100-300米之间的滑雪场数量142家,占比18.4%;在100米以内的滑雪场数量高达602家,占比78.2%。
2019年中国滑雪场垂直落差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分核心目标客群来看,其中旅游体验型滑雪场占比77%,以西岭雪山、大明山、狼牙山为代表;城郊学习型滑雪场占比20%,以南山、军都山、万科石京龙、探路者嵩顶等为代表;目的地度假型占比3%,以万科松花湖、万达长白山、北大湖、亚布力、万龙、太舞、富龙、云顶等为代表。
2019年国内雪场核心目标客群占比
资料来源:《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滑雪人次统计
随着滑雪运动的普及,我国滑雪者数量不断增加,2019年中国总滑雪人次达2202万,同比2018年增长了4.21%,其中,滑雪场滑雪人次约为2090万人,同比2018年增长6.1%;旱雪滑雪人次34.23万人,同比2018年增长53.4%;滑雪模拟器产生的滑雪人次约78万左右,同比增长34.48%。
虽然目前滑雪者主要集中在北方,但南方地区由于经济比较发达,滑雪者数量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由于滑雪场地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大多数滑雪场都远离滑雪者居住地,因此区域协同发展是由滑雪运动供求空间分离的特点产生的必然趋势。
2013-2019年中国滑雪场滑雪人次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19年度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改革、消费升级,冰雪体育产业迅速发展,量变积累质变,尤其是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更加为冰雪体育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契机。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扶持冰雪产业发展,《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指出: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展现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要抓住冬奥会筹办契机,大力提升体育事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冰雪运动。
加快发展冰雪产业是全面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冰雪运动强国的必然要求,2019年3月中共中央报告厅、国务院报告厅印发的《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冰雪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益完备。”
滑雪产业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我国滑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和飞跃式发展的可能,但尽管我国的滑雪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世界滑雪强国相比仍然偏小,我国滑雪产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发展障碍。未来应打造特色品牌产品,推动各区域协同发展,加速供给侧改革,营造滑雪、户外等为一体的特色滑雪产品,积极开展与旅游、竞赛、教育等行业的跨界合作,实现淡季共赢,开发“滑雪+”多样产品,打造“滑雪+康养”产品;“滑雪+民俗”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