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屠宰行业概述
目前,国内主要生猪屠宰形式包括私屠滥宰、定点屠宰、规模屠宰三种,其中定点屠宰和规模屠宰受国家相关检疫、环保标准的限制,屠宰成本相对于小规模私屠滥宰企业较高。
主要屠宰业态对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生猪屠宰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猪肉养殖(规模猪场、农户/猪贩子),中游生猪屠宰(定点屠宰场、私屠滥宰等),下游猪肉流通市场(农贸、商超、特通、门店),终端消费(家庭、餐饮、工厂)四个环节。生猪屠宰位于生猪产业链的中游位置,其盈利主要受生猪价格、猪肉价格、屠宰量、产能利用率和鲜销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生猪屠宰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生猪屠宰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规划研究建议报告》
二、上游生猪养殖市场分析
我国生猪养殖的主要模式包括“公司+农户代养”和“自繁自养”两种,其主要差异在于育肥环节是否外包。其中“公司+农户”合作模式是一种将肥猪养殖业务链进行拆分,构建与农户(农场主)合作养殖、分工协作的新型业务模式;自繁自养模式相对更具有重资产特征,需要自建的猪场数量和规模将远大于代养模式。
主要生猪养殖模式对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9年初以来,中国生猪存栏量出现锐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生猪存栏量为3.48亿头,与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15.0%;与存栏量相比,生猪出栏量变化相对稳定,2019年上半年中国生猪出栏量为3.13亿头,比2018年同期下降6.2%。
2013-2019年H1中国生猪存栏量统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3-2019年H1中国生猪出栏量统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生猪养殖企业市场格局较为分散,规模化生猪养殖占比较少,头部企业市占率较低,其中2018年市占率最大的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也仅占3.2%、1.59%,随着国内政策对生猪养殖的环保要求趋严,中小养殖场面临关停,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
2018年中国生猪养殖企业市场集中度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以来主要养殖企业商品猪销售价格持续走高,11月份销售价格有所回落,其中温氏股份销售均价较高,11月份销售均价为35.1元/公斤,较行业均价价差达1.1元/公斤;牧原股份11月份销售均价为30.3元/公斤,较行业均价价差达5.9元/公斤。
2019年1-11月主要养殖企业商品猪销售价格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生猪屠宰行业发展现状
(一)生猪屠宰现状
上游养殖的高度分散化,加大了屠宰企业获取稳定生猪供给的难度,2019年以来,受上游生猪养殖产能下降影响,我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19年10月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量为1053.1万头,与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6.02%,连续第9个月同比下降。
2019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量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整体来看,生猪屠宰数量与生猪价格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当猪价上行时,屠宰价差缩小,需求疲软,冻肉囤积积极性下降,屠宰量下降;当猪价下行时,屠宰价差扩大,刺激需求,冻肉囤积积极性上升,屠宰量增加。
生猪屠宰量与生猪价格的相关性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生猪屠宰行业仍存在产能严重过剩,2018年产能利用率仅为30%-35%,落后产能占比较高,整体来看,行业内实现全机械化的定点屠宰企业数量占比仅为10%左右,手工屠宰占比高达70%。
定点屠宰场机械化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生猪屠宰成本主要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其中固定成本包括设备及厂房折旧,约占总成本的20%,可变成本包括人工成本、检验检疫费用、水、电、天然气等,约占市场的80%,其中大型企业凭借先进的屠宰设备,可最大限度摊薄单头屠宰费用。
生猪屠宰成本构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相关政策进展
生猪屠宰行业普遍存在环境污染严重和产能相对落后的现象,2015年以来国家对生猪产业链的环保要求日益趋严,大量无法达到污染排放标准的小屠宰场关停并转,私屠滥宰得到较好整治。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以来,农业部连发多项文件,要求加快推进生猪屠宰清理整顿和标准化创建,中小屠宰场环保、检疫成本大幅提升,龙头企业呈现快速整合行业趋势。
有关屠宰行业治理的主要政策文件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生猪屠宰市场格局
在国内相关政策的持续加码下,领先屠宰企业规模优势发挥更加明显,规模以上企业内部快速整合,2015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定点屠宰占全国屠宰量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18年定点屠宰量占比达34.7%,与2017年相比提升了2.5个百分点。
2011-2018年中国规模以上定点屠宰占全国屠宰量的比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生猪养殖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上游养殖市场和下游零售市场的高度分散,压制了屠宰企业规模效应释放,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内前五大企业分别为双汇发展、雨润集团、金锣、众品、新希望,其中2018年双汇生猪屠宰市场份额占比约为2.35%,位列行业第一。
双汇是国内屠宰行业龙头企业,近年来其生猪屠宰市场份额占比呈现逐年提升态势,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外部收猪遭遇困境,双汇生猪屠宰数量呈现逐季减少,前三季度,双汇发展累计屠宰生猪1127万头,与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35%。
2013-2019年Q3双汇生猪屠宰量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五、下游消费市场分析
下游生鲜肉品主要包括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三类,其中热鲜肉和冷鲜肉主要供居民日常餐饮,冷冻肉则主要用于肉类食品加工。由于冷鲜肉在安全性、营养性和保质期等方面优于热鲜肉,近年来在国内生鲜猪肉市场中的占比逐步提升,随着国内冷链物流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冷鲜肉有望成为猪肉消费的一大趋势。
生鲜猪肉的主要种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农贸市场仍为猪肉主要消费渠道,受传统消费习惯影响,猪肉是国人最主要动物蛋白摄入来源,中国是全球第一猪肉消费大国,在国内肉类消费中,猪肉消费占比达63.4%,其中人均猪肉消费量达到38.9公斤/年。
2018年中国肉类消费中猪肉消费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猪肉消费主要以自给为主,国内外价差为进口量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2018年中国进口猪肉数量为119.3万吨,仅占市场消费量的1.2%,国产猪肉仍为主要消费市场。2019年受国内非洲猪瘟影响,国内猪肉供应不足,猪价上行带来进口量的提升,1-11月中国进口猪肉数量为173.3万吨,进口均价为0.22万美元/吨。
2014-2019年11月中国进口猪肉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六、生猪屠宰检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生猪屠宰检疫存在的问题
1、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
我国检疫制度的建设发展较晚,因此相关的经验和理论不足,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检疫制度,不利于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开展。在屠宰检疫过程中,一些地方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一些检疫场地建设的规范程度不足,检疫行为的制度规范严重缺失。
2、基层检疫设施比较简陋
我国基层检疫设施比较简陋,据了解,一些屠宰场的检疫设施非常简单,仅仅包括一间办公室,检疫设施也仅仅在检疫刀、显微镜等方面得到体现。由于检疫设备设施不全,更新不足,检疫手段落后,一些简单的化验设备都不具备,制约了检疫工作进一步提升,严重影响检疫结果的准确性,从而间接地对检疫结果的权威性也带来了严峻考验。
3、检疫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检疫人员业务水平决定生猪屠宰检疫过程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检疫漏洞。受传统观念影响,兽医行业不受重视,在基层检疫机构队伍中,一些检疫人员并非出身于正规院校,学历比较低,业务知识水平有待提升,系统化业务知识培训和学习严重缺失。高素质从业人员少、检疫观念落后、执法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充分等,都使得检疫力量比较薄弱。
(二)生猪屠宰检疫相关对策
1、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强化对屠宰行业的监管,加强生猪防疫智能化管理体系,调整现行的屠宰检疫检验制度,明确企业,监管部门和政府3方职责,避免屠宰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管责任的错位,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保障肉品质量安全。加强生猪防疫智能化管理体系,检疫人员应严把规章制度关,将畜产品的安全监测工作实施到位,并严格监督好驻厂检疫人员,严厉惩处违法行为。
2、加强生猪防疫队伍建设
生猪屠宰检疫是保证猪肉产品质量安全,避免病死猪肉流入市场的主要途径之一,要强化生猪屠宰中的猪瘟检验检疫工作,需提高猪瘟的鉴别与诊断方法,准确掌握猪瘟病理特征,熟知不同类型的猪瘟发病症状,并灵活运用猪瘟检疫方法,准确判定猪瘟疫病,避免与其他猪疫病发生混淆,为人民群众的肉食品安全与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3、完善屠宰检疫部门硬件设施
检疫基础设施是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检疫刀具、检疫箱及冷藏柜等。应加大资金投入,结合实际,引进先进的检疫设备,能达到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结果准确,价格经济的检测手段和设施,逐步改变落后的检疫设备现状,完善检疫手段,并加强检疫设施配置,不断对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