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梁上市最高上涨18% 中小房企赴港IPO求解融资困局

在土地储备和资金越来越多向大型房企集中的趋势下,上市融资成为小体量、高负债房企的最佳途径。

 

中小房企奔赴香港的念头一直没有断,在地产调控和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上市融资是最佳的途径之一。

 

统计,2018年,香港上市13家房企、物业管理公司,这一数量比2016年与2017年的总和还要多,有人士认为赴港上市的窗口期已经关闭,但是从拟上市数量来看,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一直存在。

 

今年以来,德信中国(02019.HK)、银城国际(01902.HK)、滨江服务(03316.HK)先后上市,拉开房企赴港上市的序幕。从香港交易所披露的拟上市新股来看,今年将有中梁控股、新力地产、海伦堡、奥山控股、万城控股排队上市。

 

从房企当前融资压力来看,中小房企赴港上市之路虽然漫长,但是与不上市相比,后者融资之路则更为艰辛。

 

中小房企闯关资本市场

 

当前,房地产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规模竞争越来越激烈。规模作为房企融资的重要标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融资额和融资成本。在融资渠道的全面收紧和融资成本增加的情况下,房企中财务状况并不乐观的中小型公司举步维艰。

 

房企融资通常依靠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而外部融资是房企融资的主要部分。外部融资主要以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本市场融资、资产证券化、民间借贷等多种形式。

 

在上述外部融资方式中,信贷资金是房企主要依靠的方式,但是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TOP50以外的房企而言,借贷成本要比大型企业高很多,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房地产金融》,销售规模和拿地规模是决定性因素。

 

在土地储备和资金越来越多向大型房企集中的趋势下,上市融资成为小体量、高负债房企的最佳途径。

 

“短期来看,上市融资会解决房企一部分资金需求,且上市成本要低于信托和发债成本。但是长期来看并不能解决资金饥渴的问题。”一房企商财务负责人士对《中国房地产金融》表示,企业上市的优势长期来看,在于能够树立公众公司的形象,对于拿地开展项目以及再融资会起到促进作用。

 

统计,2018年以来,赴香港上市有17家房企和物业公司,包括正荣地产(06158.HK)、美的置业(03990.HK)、弘阳地产(01996.HK)等中型房企。

 

在冲击港交所的路上,并非一路坦途,折戟多次仍然再赴“考场”的案例比比皆是。恒达集团(03616.HK)先后于2017年6月、2018年3月、2018年8月三次提交上市申请,才终获通过,在2018年11月12日成功上市。

 

2019年6月3日,万创国际在港交所重新提交了上市申请,这已是万创国际第四次冲击IPO。万创国际曾在2017年6月、2018年2月和11月分别提交上市申请,至目前还未获港交所聆讯通过。

 

此外,开发商利用资本市场集资扩充业务,分拆物业上市成为趋势,上市认购倍数远远高于开发企业,足见市场热度。2018年,雅居乐旗下雅生活(03319.HK)、碧桂园旗下碧桂园服务(06098.HK)、 新城控股(27.020, -2.68, -9.02%) 旗下新城悦服务(01755.HK)等9家物业服务公司先后在香港上市。今年以来,滨江服务(03316.HK)、奥园健康(03662.HK)登陆香港,鑫苑物业、蓝光嘉宝物业在排队当中。

 

截至7月5日,在港交所等待IPO的房企不少于六家,包括汇景控股、海伦堡、中梁控股、奥山控股、新力控股、万创国际。

 

从目前申请上市的房企规模来看,多是快速扩张、高负债高杠杆、融资艰难的中小房企,中梁控股和新力控股这样的千亿企业则格外受人瞩目。

 

“黑马”中梁控股登陆香港

 

股价最高见涨18%

 

在业内具有“小碧桂园”之称的中梁控股,1993年成立,2016年将总部搬迁至上海,是内地成长发展的大型综合房地产开发商,其业务聚焦长三角经济区,布局全国。业务线包括:物业销售、管理咨询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及物业租赁。然而最为倚重和最为强势的仍是开发业务。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中梁控股在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环渤海、海峡西岸五大区的23个省份124座城市布局353个项目,土储面积达3886万平方米。

 

2015年至2017年间,中梁控股的销售额分别为168亿元、337亿元、758亿元。2018年,中梁控股首次进入千亿房企,实现1015亿元销售额。中梁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百亿到千亿房企的跨越,其盈利能力也颇为惊人。2016年净亏损2.69亿元,2017年净利润4.98亿元,2018年中梁控股实现营业收入达302.14亿元,毛利率约22.9%,净利润25.26亿元,同比增406.7%。此外,仅一年时间,中梁控股的净负债率从2017年的339.5%降至2018年的58.1%。

 

据招股书披露,中梁控股将发行5.3亿新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约15%;每股发行区间在5.2港元至6.68港元。如使用超额配股权后,将最多可发行6.095亿股股份,预计募集资金25亿-35亿港元,发行市值或在165亿-235亿港元之间。公开资料显示,结束簿记日,中梁控股募集净额27.73亿港元,最终定价为5.55港元。

 

关于此次IPO集资的用途,中梁控股披露,所得款项的60%将用作现有物业项目或项目阶段的建筑成本;30%将用作偿还绝大部分若干现有信托贷款;以及10%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末,中梁控股共计有109个信托或资产管理计划,未偿还本金总额占借款总额的58%。

 

根据中梁披露,中梁控股销售高速增长,受惠公司有效率的阿米巴管理方法。公司已建立标准化的房地产开发流程,可确保快速高品质开发。

 

根据招股定价(5.2-6.68港元)发行后市值,对应静态市盈率约8.5-11倍。市净率为3.3-3.8倍,高于在港上市之同业(中大型发展商)平均值1.5倍,安信国际表示,这是考虑公司处于高增长期,其高效而灵活的管理方法使中梁在项目发展上取得优势,在马太效应下受益行业整合红利。

 

7月16日,中梁控股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最高时大涨18%,截至7月19日收市报6.13港元,市值达到216.39亿港元。

 

新力控股闯关IPO

 

偏安江西的开发商——新力控股,与中梁控股一样,成长道路有许多相似之处。经营战术擅长用“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通过9年时间“攻城略地”,拿下江西房企的第一把交椅。

 

新力控股2017年将总部搬至上海,从江西单个片区的布局,逐渐走向全国。业务聚焦在长三角、大湾区、华中等地,南昌和惠州则是为企业贡献销售额的主要城市。

 

克而瑞数据显示,2016-2018年,新力控股分别实现合同销售额161.3亿元、428.1亿元和887.3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07%、165%和347%,行业排名分别为97、43和31,上升速度惊人。

 

新力控股于5月24日提交上市申请,“三级跳”式的发展,得以从披露的上市资料中展示其高成长性,2016年至2018年,新力控股收益分别为22.23亿元、52.41亿元和84.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94.6%;净利润分别为1.3亿元、2.78亿元和5.5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05.9%。

 

快速增长的背后,其净利润率和负债率一直低于行业水平。2016年至2018年,新力控股的净利润率分别为5.9%、5.3%、6.9%,而去年176家上市房企净利率的加权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3.1%和11.7%。

 

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新力控股的资产总额分别为200.2亿元、488亿元及776亿元,净资产分别为28亿元、45.95亿元以及50.6亿元。在流动负债方面,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及截至2019年一季度,新力控股流动负债总额分别约为137.58亿元、366.28亿元、595.49亿元以及640.6亿元。

 

从资金方面来看,2016年至2018年,新力控股的银行及其他借款以及公司债券总额分别约为64.375亿元、166.756亿元、221.028亿元。这些借款当中,信托融资占比较大。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新力控股未偿还信托融资总额占同日借款总额51.6%。截至2019年一季度,新力尚有28项信托融资尚未偿还,其中利率最高的一笔为15.36%。

 

综合来看,新力控股净资本负债率从2016年190%,增加至2017年度270%,2018年则下降至约240%。由此可见,新力控股通过自有现金还债的能力较弱,主要是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现金流。

 

新力控股在面对资金流的压力方面,在招股书中说明,新力控股考虑到当前项目开发与销售时间表及计划、经营活动所得预期现金、银行及其他借款、任何其他财务资源、近期的预期现金流出,新力控股董事认为其将有足够的营运资金应付目前的需求。

 

       从中梁控股和新力控股的募资用途可以看出,缓解房企资金压力除了借新还旧、用于扩大规模外,上市压力亦来自于前期“跨越式”的增长,如果保持规模节奏,与大型房企竞争,上市是必选项而非可选项。 

IPO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3-2029年中国IPO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2023-2029年中国IPO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主要包括IPO行业发展现状、区域经营态势、产业链、竞争形势、重点企业经营情况、投资前景、投资风险及策略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