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健身器材行业产业链及市场规模分析,新零售模式渐成趋势「图」

一、健身器材行业产业链概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品的消费结构升级正在逐步增强,健身器材作为体育产品的一部分,市场发展迅速。从产业链结构来看健身器材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是钢材、马达、橡胶塑料、金属钣金件、电子显示器等原材料,下游则为大型商超、专卖店、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

健身器材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健身器材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健身器材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健身器材行业起步较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以及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健身方面的投资也逐渐增加,健身器材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中国健身器材销售收入达387.9亿元,同比增长5.9%,预计2019年市场销售收入将达到431.2亿元。

2011-2019年中国健身器材销售收入情况

2011-2019年中国健身器材销售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室内健身器材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从企业数量来看,2012-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健身器材企业数量呈现缓慢的下滑趋势,2014年以后,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我国健身器材企业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态势,2014-2017年中国规模以上健身器材企业数量从240家增加至301家,预计2018年将达310家。

2012-2018年中国规模以上健身器材企业数量

2012-2018年中国规模以上健身器材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健身器材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进口产品的涌入,我国健身器材行业产品质量普遍提高,部分企业参照了国际先进的EN957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并分别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欧洲GS产品安全认证,不断引进美国、德国等先进设备,应用国际先进的程控、数控技术设备,从而增强产品工艺的先进性,产品质量已接近甚至达到国际较高水平。2018年中国健身器材行业消费者最信赖的十大品牌分别为英吉多、JOINFIT、DHZ、亿健、澳瑞特、舒华、好家庭、康林、军霞和康乐佳。

2018年中国健身器材行业消费者信赖的十大品牌

2018年中国健身器材行业消费者信赖的十大品牌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健身器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行业着重进行品牌建设,打造“新国货”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制造升级,推动健身器材行业进入“新国货”阶段。《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重点支持可穿戴运动设备和智能运动装备的研发和制造”。健身器材企业将借助政策优势,着重进行品牌建设,实现制造能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以“新国货”的身份进入更广阔的新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国外代工业务和前景广阔的国内市场中间,预计更多的国内健身器材厂家将从纯粹的生产制造走向品牌化经营之路,这也是国内健身器材制造厂家在产业价值链中追求更高附加值的必然选择。

2、健身器材将趋向于更加专业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全民运动健身市场体量的不断扩增,不同类型用户使用健身器材的场景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用户对运动装备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健身器材行业将迎来新的增长机遇。健身器材企业需要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提高设计研发产品的智能化、个性化与时尚型从而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吸引力。

3、新零售模式渐成趋势

受人力成本、租金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线下实体零售运营成本不断上升。而同时,电商购物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已成为我国零售行业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以大数据为依托,将线上与线下渠道进行互动融合,建立全渠道销售模式为众多企业接纳。健身器材产品(尤其是跑步机、力量器械等)具有体积较大、运输成本较高、购买频次少、售后服务要求较高等特点。在新零售的大形势下,健身器材企业需将单纯的产品购买转化为全新的服务体验,强化线上渠道的引流功能以及线下渠道的体验功能,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深度融合,最终完成由客流到现金流的转化,线下渠道布局较深的企业在新零售趋势下具备一定优势。

本文采编:CY344

推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健身器材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健身器材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主要包括行业主要数据监测分析、竞争格局分析、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