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机遇与困境并存「图」

  一、职业学校概述
  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目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类型,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在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极大地支援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必须从时代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努力解决自身在创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学生就业难等突出问题,才能够推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现状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于优化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就业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职业教育,很多人都抱有偏见,认为职业院校(技校)走出来的孩子综合素质不高,也就是由于大家这种“极端化”的想法,让当今职业院校招生工作越来越困难。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一直处于减少趋势,2012到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从9762所减少到8181所。我国河南省、河北省、湖南省是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最多的地区,分别达到640、609、467所。
2012-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数量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我国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数量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近几年来,受经济结构调整、高校扩招的影响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初中毕业生明显减少同时近几年初中毕业生数量也逐年呈下降趋势很多地区的初中纷纷合并甚至一个乡只有一所中学这就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招生数、在校生数连续减少同时生源质量有所降低。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为451.52万人,在校生数量为1254.2万人。我国河南、四川、广东省是招生数量最多的地区,招生数量分别为42.02、34.93、32.22万人。
2010-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量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0-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我国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量为406.39万人。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面临很多困难,目前社会上鄙视职业教育、重视高学历文凭、轻视技术劳动的现象仍比较严重。企业普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加之中职学生就业年龄相对较小,吃苦耐劳精神差,导致学生就业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010-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量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规划目标实现的关键和基础。一支具有高素养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学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和课程体系系统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一直处于减少趋势,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为64.03万人,相比2016年减少了2700人左右。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为1:19左右。
2010-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2-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变化(教师人数=1)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影响我国职业学校发展创新的因素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既没有突出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没有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而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因此没有足够的教育经验可以支撑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由此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备受社会歧视的发展形态。另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在功利性思想以及不作为态度的双重作用下,在办学过程中牺牲人才培养质量换取经济效益,或者我有什么资源就开设什么专业,并没有从市场导向出发,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出发。
  (二)课程体系构建方面
  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分析,涉及诸如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课程体系配套资源的建设等方方面面。从课程设置上来说,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其表现在教学上即是学校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需求的差距、实践教学环节脱离社会岗位实际的差距。另外,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使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三)学生就业教育方面
  当前,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来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在教育思想以及就业观念上的不断更新,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的就业教育工作中依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比如对于就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薄弱,这种意识不重视以及认知上的缺陷,导致了职业教育在学生就业教育上缺乏理论革新与支持,学校就业体系没有实现制度化和系统化的有效构建与运行。
  四、我国职业学校发展方向
  1、职业教育应首先完成“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目前职业技工教育的现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而老师急于传授知识,但又往往束手无策。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升入职校的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学习基础薄弱,而职业教育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无论在校学习期间还是步入社会以后,都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可见,只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渔”的方法,才会有信心、有激情地去围捕更多的“鱼”。这就是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会实现由“老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
  2、职业教育应广泛积极开展各种技能大赛,以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促学”
  普高有高考,职校有大赛。职校学生的优势是动手能力强,那么如何让职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这需要一个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技能大赛能够充分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促学”。所谓“以赛代练”,就是通过技能大赛,学生实现“三练”,一是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锻炼学生勤于动手的能力;三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正是通过各种技能大赛,才能真正实现平时课堂所不能达到的实践效果。所谓“以赛促学”,就是学生在大赛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短板,这样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迅速制定训练和强化方案,既有短期目标,也有长期规划,这样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工作岗位上还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3、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学生文艺素养的培养,以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目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学生文化活动参与少、参与热情度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重视不够。学校往往不肯投放人力、物力、精力在学生活动上,认为这样是耽误学生学习。其实不然,学校重视开展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一来,对学生思想的转变、人格的塑造和情操的培养大有裨益,从而促进学生求知求学的欲望。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因此,工人阶级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但是,对于职校这些国家未来的小“大国工匠”们,文化素养往往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兴趣爱好少、业余生活单调等等问题突出。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原因就是文化素养及兴趣课课程设置不足、课堂正面引导少。适当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修养提升环境、开设音乐美术等常见形式的艺术课程,对提高职校学生素质、树立健康健全的身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除了在课程设置方面下功夫,还应该积极探索,在职校学生中间开展一些参与性强、接受程度高、艺术性强又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这样对职校课堂教学可以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艺术方面的知识技能,还放松了身心,得以在当今社会健康成长。
  4、职业教育应引导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实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机构进行社会实践。职校学生的年龄普
遍偏小,社会经验不足且对社会普遍认识有所偏差。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正确地看待社会及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情感至关重要。有兴趣才能爱岗、有情怀才能敬业,而这种“大国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升华出来的,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才能在中国乃至世界形成“小业大爱”的大国工匠精神。
  5、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般为未成年人,这就更需要我们做到“以人为本”,规范我们的日常教学行为,灵活地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灵活”不是没有原则地随意处理,而是在履行教师职责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因材施教。根据学校所在地域的就业情况和物质条件,尽可能地开设更多“接地气”的课程,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进行教育和指导,以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取得最大程度的成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性化的教和学。当然,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必须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实现教与学的人性化,而不是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对立。因为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一方面指在不违背学校大原则和制度的前提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实施的各种有益于教学活动的策略;一方面是指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这两个组织教学的原则考虑进去,从而使教和学真正“活”了起来,为学生服务。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中等专业学校市场供需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本文采编:CY340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中等职业学校行业发展潜力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中等职业学校行业发展潜力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主要包括行业发展综述、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成功办学模式分析与借鉴、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