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消费金融行业还在风口上吗「图」

一、我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消费金融也越来越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来。所谓消费金融是指消费金融公司向消费者发放的以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的贷款,而广义上的消费金融包括传统商业银行向消费者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和其他贷款等。眼下的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超前消费并追求较高的生活质量,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消费金融工具正在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2014年,消费超过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社会上流行的消费主义也带动了消费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我国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

我国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09年以来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直至今日,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各家商业银行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资金较为充裕,风险把控能力较强;第二类是各种实业资本成立的消费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常常为具体的消费场景服务;第三类即我们熟知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基于互联网公司的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大数据技术能更好把控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风险管控水平。

二、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历程

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年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发放了第一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被视为我国消费金融业务的起步。这一阶段消费金融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以购买奢侈品为目的高收入群体,审核非常严格。一直到2009年7月,为了拉动内需,有关机构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在政策层面通过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来鼓励发展消费金融业务。这一阶段的入场资本势力主要是银行,但是银行的信贷业务依然在房贷,所以消费金融未能得到重视,只能有限弥补消费资金的缺口。

2015年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将原本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同时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这就让这些年来快速发展的民间资本和难以向实体经济输血的闲置资金有了新出口,仅在7月和8月注册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就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而且这一阶段P2P平台快速兴起,大量的资金从P2P平台流入消费金融领域,成为了消费金融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这一阶段由于发展过快,导致用户群体质量相对下降,数据显示60%的用户收入在3000元-8000元之间,还款能力有限且借贷用途多为临时性资金周转,这就给后来的泡沫化埋下了伏笔。

消费金融用户月收入分布情况

消费金融用户月收入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2017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进入规范阶段,随着P2P暴雷潮导致消费金融机构资金链紧张,另外一些机构的资金流向管控也出现了问题。因此监管机构多次发文,要求消费金融公司严格控制对于持牌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房贷、车贷)的流向、用途、与其他平台合作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并点名要严格管控信用卡业务。消费金融行业牌照准入与资金来源均有所收紧,行业进入规范调整阶段。

针对消费金融行业出台的部分政策

针对消费金融行业出台的部分政策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三、泡沫化加剧与行业整顿

尽管消费金融的风口效益毋庸置疑,但是消费金融贷款在扩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资产泡沫化的问题,即非消费借款越来越高。一般来说消费金融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体现在贷款被用于消费,资金直接流向商家。但是资金直接进入贷款人账户的分期贷款被称为场景分期,这种模式下的资金去向无法追踪,从而导致贷款被用于非消费场景,特别是以贷还贷。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居民杠杆率节节攀升,但是消费支出反而下降了,也就表明部分消费贷款被投入金融市场套利以及以贷养贷。

2014-2019年我国居民杠杆率与消费收入占比变化

2014-2019年我国居民杠杆率与消费收入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而在过去消费金融发展迅速的这几年里,大量平台采取的是先尽量覆盖市场,然后通过高额利息来规避坏账风险的模式。只要敢贷就敢放款,先实现业务量快速上涨,通过高额利息覆盖不良风险。而近几年来我国金融催收业务发展迅速,大数据技术下借款人几乎无所遁形,因此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才有了大规模放贷的底气,而消费金融行业的泡沫也就越吹越大。2017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整体不良贷款率达到6.62%,而如捷信这样的头部企业不良率接近10%,2018年开始监管机构开始对信贷业务开始整顿,严格管控资金流向,坏账率下降较快。根据财报显示,2019年捷信在大陆业务坏账率下降到3.8%。

2015-2019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资产率

2015-2019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资产率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四、疫情之下,消费金融在收缩中转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贷款逾期率大幅上升,消费信贷业务短期内承压较大。特别是对于部分金融科技公司以及车贷公司而言,由于其客源质量不及头部互联网金融机构和银行,因此利率反而更高。消费金融公司大部分的资金来源是银行,如果部分消费公司倒下也将会对相关机构与产品产生连带效应。数据显示一月份52.85%的企业逾期率出现了增长,许多消费金融公司都在收紧业务并停止向新增客户放贷。

虽然线下业务由于疫情的影响开展困难,但是线上业务同样催生了大量消费场景得以抵消部分负面影响。在疫情之下,为了促使消费者花钱,一些企业开始在低门槛低费率的信用分期业务发力,如京东金融宣布推出618“白条24期免息分期”活动,苏宁金融618推出任性付全场最高24期免息,天猫则推出“分6期免付一期”,所有的这些补贴和优惠都是在激发消费潜力。目前我国消费金融机构贷款的消费场景主要还是以车贷、医疗、教育等场景为主,消费频次较低,服务人群有限,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较大。后疫情时代消费金融机构将会围绕“场景、风控、用户质量”三者展开激烈竞争,疫情同时推动行业整合,规范化、精细化的消费金融行业新生态即将出现。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场景数量占比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场景数量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0-2025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本文采编:CY1251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主要包括行业运营情况分析、市场细分业务发展潜力、重点企业经营分析、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