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PF治疗药物产业概述
IPF治疗药物是指专门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一类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肺部炎症反应、减少肺纤维化的进展、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等,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IPF治疗药物行业发展相关政策
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医药创新和罕见病治疗产品的研发,如《“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这些政策为IPF治疗药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创新药市场的增长。自IPF被纳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后,国家通过谈判将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纳入医保目录,患者年治疗费用降幅超过70%。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IPF治疗药物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三、IPF治疗药物行业产业链
1、IPF治疗药物行业产业链结构图
IPF(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药物行业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上游环节主要涉及原料药和CMO(合同生产组织)服务供应商。下游环节是应用终端,包括各级医院和患者。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进入医保后,用药价格降幅明显,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
2、IPF治疗药物行业下游分析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疾病负担正以显著的趋势不断攀升。在亚洲地区,IPF的发病率大致处于3-13/10万区间,而患病率则在5-40/10万范围波动。聚焦中国,从2018年至2022年,IPF患者数量持续增长,从23.7万人一路上升至26.4万人。一方面患者数量稳步递增,另一方面治疗IPF的可用药物却极为有限,在这双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IPF治疗药物市场呈现出迅猛的上涨态势。
四、IPF治疗药物行业现状分析
1、IPF治疗药物行业市场规模
2023年,我国IPF治疗药物行业市场规模为50.4亿元。回溯过往,随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IPF发病机制的认识日益透彻,多款针对性药物相继获批上市,行业顺势从萌芽期迅速跨越,大步迈入高速发展期。据预测,到2028年,我国IPF治疗药物行业市场规模有望攀升至90.3亿元,前景十分广阔。
2、IPF治疗药物行业用药结构
当下,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IPF(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药物品类相对有限,仅有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这两款。这两款药物在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据数据显示,在2023年的IPF治疗药物行业里,尼达尼布凭借自身的药理特性和治疗效果,用药比例达到了62.20%,占据市场大半份额;而吡非尼酮占比37.80%,二者共同支撑起国内IPF治疗的用药格局。
五、IPF治疗药物行业竞争格局
在中国,IPF治疗药物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入局企业十分丰富,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康蒂尼药业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领先的研发成果,处于行业第一梯队。人福医药、爱科百发、朗来科技等企业,凭借各自的产品优势和研发实力,组成第二梯队,积极追赶。东阳光药业、英矽智能等企业则构成第三梯队,正凭借创新技术和独特研发思路,努力在市场中抢占份额。
六、IPF治疗药物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已有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两种抗纤维化药物获批上市,用于延缓轻中度患者肺功能下降。然而,这两种药物均无法完全阻止或逆转纤维化进程,且存在耐受性问题。因此,针对多靶点的抗纤维化药物研发成为未来趋势。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共有73款IPF治疗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包括靶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整合素拮抗剂以及新型抗炎通路调节剂等药物。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IPF治疗药物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IPF治疗药物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