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蛇类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发布

我国蛇类物种丰富,截至2020年底,现存蛇类283种,占世界总数的8%左右。但由于栖息地破坏等原因,蛇类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20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张亚平院士团队和车静研究员团队新近构建了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为中国蛇类研究、资源保护和监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支撑。国际期刊《分子生态学资源》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蛇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自古以来被人类所食用、药用以及作为化工原料,其中蛇毒是极为珍贵的药物原料,在医药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中国蛇类物种隶属18科65属,近年来,数量虽在不断增加,但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其中有2种极危蛇种、4种濒危蛇种、18种易危和近危蛇种。

DNA条形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分类学、生物多样性、生物保护和生态学的研究。“由于采用数字化技术,DNA条形码可使样本鉴定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突破了对传统形态学的过度依赖,也不受生物体发育阶段的限制,可弥补既有鉴定方法的不足。”车静研究员说,把这项技术与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结合,不仅可以快速、准确鉴定分类物种,还可能发现许多潜在的物种。

基于系统的野外考察和长期积累,车静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结合其他已发表的数据,首次系统地构建了中国蛇类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对我国蛇类多样性进行评估,涉及228个已知物种,占已描述物种的80.6%,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区域。

研究表明,我国蛇类物种多样性被低估,保守估计我国蛇类至少存在36个未被描述的新种,主要分布在游蛇科、水游蛇科和蝰科。此外,根据部分物种DNA条形码数据分析,我国蛇类物种存在一定的谱系地理结构,如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的隔离作用,呈现“海岛-大陆”分化模式以及“东-西”分化模式。

DNA
本文采编:CY
下一篇

首个可变形纳米级电子设备制成,有望改变量子科学研究方式

一般而言,智能手机等设备内的纳米电子部件是坚固的静态设备,一旦被设计和制造出来,就无法变形。但美国物理学家报告称,他们研制出了一种新的纳米设备,即使以固态形式存在,也可“变身”成多种不同的形状和大小。这一成果有望从根本上改变电子设备的性质,以及原子级量子材料的研究方式。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