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付一夫
供销社火了。
前不久,一则名为《湖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至1373个,基本覆盖全省乡镇》的报道,在几天的发酵后登上热搜,引来市场热议。与此同时,供销社概念股也被彻底点燃,wind数据显示,最近3天整个板块累计涨幅接近15%,其中不少个股更是接连涨停,有的甚至已经收获了“3连板”。
事实上,除了湖北,还有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关于“恢复重建供销社”的报道。似乎在一夜之间,沉寂已久的供销社忽然重回大众视野,而这背后究竟有哪些深意?
说到供销社,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会觉得有些陌生,但对于长辈而言,供销社绝对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按照官方定义,供销社就是由政府引导,以农户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三农,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从农民需求出发,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和日化用品的同时,从农民手中收购农副产品来供应城市和工矿区,以此来打通城乡流通渠道,继而助力三农发展。
关于供销社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彼时正值百废待兴,粮食和商品供应严重短缺,农村生产力亟需得到快速发展,供销社便应运而生。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背景下,供销社的主要职能就是统筹“供”和“销”,是连接“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的桥梁,而诸如农资供应、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日用品供给、农副产品流通等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严格遵循政府部门指导,并要依照行政命令有条不紊地如期完成各项计划性任务。
经过近2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供销社渐渐成长为国家收购农资、供应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主渠道,其地位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经济组织可以撼动。
或许在很多长辈人的印象里,供销社都是村里唯一的商品供应部门,里面有卖家用百货、食品、五金等等,一切柴米油盐酱醋茶都离不开供销社,而手中一叠又一叠的粮票、布票,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重要印记。
然而此后多年,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供销社的经营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而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开始壮大,多元化市场格局日益形成,越来越多的大型私营超市和24小时便利店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供销社的生存空间,致使后者趋于没落,以至于很多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都没跟供销社打过交道。
需要注意的是,供销社虽然比鼎盛时期有所衰落,但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据公开资料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先后多次发布了深化和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文件,并在2002年实行“四项改造”,2006年实施“新网工程”,2018年部署专项改革试点。而最近几年,供销社的字眼更是频繁出现在官方政策文件当中,充分彰显出高层对于供销社发展的高度重视。
例如,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2021年6月,四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提出到2023年6月底,打造若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三位一体”试点单位;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角度指出,要“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
如今,随着湖北等地的新闻报道与资本市场上相关板块的爆火,供销社又一次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为什么政策依旧对供销社念念不忘?
在我看来,根本原因在于供销社“服务三农”的职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消失。考虑到在刚刚结束不久的重要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想要达成这一愿景,势必离不开供销社的加持,因为供销社在农村市场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约占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而全系统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76万亿元、日用品销售额1.4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和17.1%,充分彰显出供销社的分量之重。
在此背景下,推动供销社的重启,将有望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如下积极作用:
其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而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顺畅配置与自由流动。供销社拥有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是城乡经济的毛细血管,亦是距离农村市场和农民群众最近的终端。
未来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基层供销社可以继续发挥其纽带作用,通过一系列改革以及对于自身经营网络的改造升级,一方面可以有效拓展农副产品市场,进一步助力农产品上行,另一方面则可以在推动工业品下行的同时,吸引城市设备、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下乡,从而实现城乡要素更加合理的优化配置,赋能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这也符合共同富裕的发展基调。
其二,迎合农户切实诉求,重构农村经营网络。
供销社直接面对农村市场,对于农户的真实境况更为了解。为此,供销社应当顺应农户的切实诉求,在指导农业生产、丰富日用品供给、回收处理可再生资源、供应生产资料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扩宽业务范围,加快优化现有经营系统,在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了解农户消费偏好,重新调整产品供应与服务供给。
同时,供销社还可以针对农村市场信息闭塞等问题,构建相应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时刻追踪市场动向,动态发布市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此外,还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打通“最后一公里”,以此来激发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
其三,更好地保供稳价,惠及民生。
当前农资成本已成为农民种地中成本最大的一部分,大体在60%以上,如果供销社可以以相对合理的价格出售农资或者提供低息贷款,那么对于降低农民种地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来说必然具有重要意义。再如,依托于国有背景的供销系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维持猪肉和粮食的供应与价格稳定,并防止资本对于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控制。
此外,水果等很多农产品流通到市场终端的售价都不便宜,然而农民的收入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根本原因在于中间流通环节的冗长而导致的成本增加,其中一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使然。倘若借助于供销系统的力量,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直供供销社,供销社再以合理的价格卖给广大消费者,由此即可省去大量中间环节的流通成本,这对于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平抑价格而言同样极为重要。
其四,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本质上是要打破垄断和地方保护等壁垒,对于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进行约束,通过打破各种壁垒与自我小循环来促进“国内大循环”,进而推动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进一步畅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供给与需求更高层次和更加良性的动态平衡,继而让各类市场要素都能得到更加高效的运转。
针对目前国内部分地区的市场仍存在的分割性、封闭性、垄断性等弊端,可以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优势,利用其与农民群体之间紧密交往的便利,通过一系列举措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连接,破除供需信息壁垒,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一旦遇上疫情冲击或是战争等极端情况,借助于供销社系统联合合作的优势,便可及时整合好各类资源,统一调配好各项供给,对于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稳定经济运行而言亦是意义重大。从这个角度讲,供销社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至此可能还会有人心存疑虑:供销社重出江湖,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回归“计划经济”或是“集体经济”呢?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从根本上讲,虽然名字仍旧叫“供销社”,但今天的供销社早已不同于过去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供销社。彼时的供销社行政属性极强,且占据着垄断地位,而经过了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当前的供销社已然“脱胎换股”,更贴近于市场,更接近于公司,也更具活力,这与计划经济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有学者认为,现在的供销社有些类似于日本的农业协会,相当于村民的自助组织,为农民科学种植提供产销服务等等。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过度解读或是担忧。
展望未来,新时代下的供销社将不再是当年的一个个小商店,而是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的经营业态:
一方面,供销社的经营服务范围将进一步拓展,从单纯的购销服务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服务领域延伸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品牌化和规模化;
另一方面,除了提供生产性服务之外,供销社还将积极开展日用品、家电、食品、邮政、电信、代收代缴、文体娱乐、养老幼教等各种生活性服务,并且积极拓展线上渠道,与线下形成协同发展之势,继而更好地服务农村市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相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供销社将会大有用武之地,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