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江苏省住建厅印发《江苏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总结“十三五”成绩的基础上,《规划》从发展思路、目标任务、重大举措等方面,为未来五年如何进一步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建筑强省明确了方向。《规划》明确了“十四五”建筑业发展三大目标:一是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更高水平的建筑强省、建筑强市、建筑强县、建筑强企的“四强”标杆和示范体系;二是要打造更高水平的“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精益建造”的江苏建造“四造”体系;三是以党建引领行业生产力与凝聚力提升,在江苏“建筑铁军”精神基础上,塑造以“履约诚信、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价值追求”为核心的“江苏建筑铁军”“四核”新品牌。
江苏省建筑业产值稳定增长。“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建筑业产值年均增幅约6.59%,2020年产值达到3.87万亿元,产业规模连续保持全国领先;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保持在6%以上;建筑业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末,全省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达到40.6万元/人。此外,培育助推建筑业企业资质升级,特级资质企业从44家增长到80家,资质82项,总数和增长数量全国领先;区域发展更加平衡,2020年末,全省共有11个设区市产值超千亿元,营业额超200亿元的县(市、区)达45个,破千亿的县区(县级市)达8个,全省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57家。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明确了以“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为主的建造方式变革路径。截至2020年末,全省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已达98%,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30.8%。“十三五”期间,江苏省累计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5个、产业基地(园区)27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园区、基地、项目在内的352个建筑产业现代化省级示范建设。积极推行数字建造,以BIM技术应用为抓手,优化项目实施方案、缩短工期、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精益建造标准体系与实践基地建设取得成效。江苏省建筑业在基础设施领域持续发力,保持房建领域领先势头的同时鼓励优秀企业参与市政、水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有13家建筑业企业参与了17个标段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RCEP等多边协议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江苏省建筑业着力发展大型项目工程总承包与全过程咨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把握调整产业结构、培养龙头企业、发展国际工程的新机遇。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级自贸区建设成为市场新引擎,新基建、新业态发展带来新动力,为江苏省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效益变革带来重大利好。城市更新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建筑业提供发展新空间。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推建筑业绿色升级、绿色发展,江苏建筑业将积极推动产业现代化升级,抓住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研发新型环保材料与绿色建造适宜技术体系带来的新契机。同时,积极响应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带来的新要求,完成建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金融新政策带来新发展,江苏省建筑业持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创造有力的金融环境,盘活企业存量资金,提高企业授信,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助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建筑业产业结构在房屋建筑领域占比较重,在轨道交通、水利市政、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领域虽然取得良好开局,但比重不高。在5G基站、城际高速铁路等新基础设施领域的参与度较低,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除此之外,江苏省建筑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市场业务领域层次较低,工程总承包与投资咨询能力不强。
江苏省企业经营领域较窄,资本运作能力不足,“高大难”项目管理水平不强。企业创新意识不够,科技投入占总产值的比重较低,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应用不足,技术装备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各专业领域领军企业数量偏少。
工程总承包模式推广不足,缺乏配套的招投标、计价、管理等制度。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有待完善,投资咨询、工程设计、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项目管理等各项工程咨询服务零散化、碎片化。政府投资工程集中建设管理模式有待探索,缺乏对应的管理流程、融资模式、激励机制及监督机制。以“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为核心的江苏新型建造模式缺乏技术体系、产品体系、服务体系以及标准体系的系统化构建。
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年龄阶层脱节,缺乏新生力量。一线工人知识、技能方面欠缺,专业素质不高。适应建筑行业产业工人队伍培养、评价需求的市场化、社会化主体区域布局不均衡,建筑工人职业化发展受限,行业吸引力也逐年下降。与此同时,行业高端人才欠缺,不仅缺少领军企业家,还缺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新型建筑工业化及智能建造等复合型人才,与行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
现有监管体系信息化水平还需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化平台有待完善和整合,数字化成果交付、审查体系有待建立。监管范围有待扩充,需建立针对城市更新、新型基础设施的监管体系。行业征信体系尚未健全,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企业市场准入机制还需进一步细化,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有待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需跟上新时代的新要求,信息化监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