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光伏无疑是当前最具有经济优势、规模化的清洁能源,也是推动能源革命、实现“双碳”目标的“扛把子”。到2022年底,预计全球可第一次实现光储平价,这就意味着打通了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大逻辑,确立了光伏长期成长的逻辑。
成本下降依然是最核心的逻辑,背后是技术的不断革新。继硅片之后,未来10年,预计驱动光伏发展的最大技术变革在电池端,2022年将是N型电池步入产业化的元年。技术路线方面,预计异质结(HIT/HJT)、TOPCON等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并行发展。
展望2022年,业内预计全球装机量有望达到220吉瓦至250吉瓦。细分领域来看,硅料价格下降已确定无疑,底价将在硅料厂商及终端厂商的反复博弈中得到确立;封装胶膜、光伏背板、低温银浆等辅料领域的投资机遇则值得关注。
硅料价格:将在博弈中筑底
在全球愈加重视新能源、国内推行“双碳”大战略的背景下,光伏的长期成长逻辑已然确立。
“预计2022年底,全球可第一次实现光储平价,这就打通了替代化石能源的大逻辑。”对于光伏产业的成长逻辑,随着2022年硅料价格下跌,度电成本下降,带动光储一体化进入平价时代,这也意味着整个新能源产业的成本降低到与化石能源同等的水平。
巨头们对中长期的市场前景相当乐观。
据隆基股份测算,到2030年,全球光伏每年的安装规模将会达到1500吉瓦以上;按照光伏组件的生命周期,在安装后第31年起进入组件更换期。这两大因素促使光伏成为年需求量超过1000吉瓦、持续成长的行业。
中长期来看,在政策加持下,风光大基地建设、光伏整县推进等迅速推进,叠加产业持续降本增效,未来几年光伏有望保持超过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具体到2022年,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也普遍看好,预测全球装机量将在220吉瓦至250吉瓦之间,较2021年增长30%以上。
“一是新增需求,二是2021年因为硅料上涨导致没有装机的量,都会在2022年实现。”
“2022年的装机量,由硅料价格和组件成本博弈确定。”行业媒体《全球光伏》分析师曹松杰进一步分析,2018年至2021年,业界一般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补贴来预测装机量。进入2022年,在硅料产能放量、组件价格无法承受2.2元/瓦高成本的情况下,硅料价格不可能再回到270元/公斤的高位,二者的博弈最终带来硅料价格下降、装机量上升。
简单回顾,自2020年下半年起,在国内“6·30”抢装潮的刺激下,光伏产业上演了一出“大反攻”,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辅料(以光伏玻璃为代表)开启“涨价模式”,相关厂商随之开启“扩产模式”,这一现象延续至2021年三季度,其中硅料价格一度超过270元/公斤。
硅料价格大幅上涨后,包括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硅料厂商纷纷开启扩产。2022年1月25日,大全能源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110亿元用于年产10万吨高纯硅基材料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注意到,伴随着新增产能的释放,2021年12月起,硅料价格在半个月内就从每公斤270元跌到约230元。
“2021年硅料上涨经历了四个阶段,预计未来价格下降也会呈现分阶段趋势。”曹松杰分析,近期硅料价格小幅反弹,源于印度厂商提前备2022年第一季度的货带来的出口需求。他预测,在4月份印度开启对进口光伏产品征收关税后,预计国内的出口需求告一段落。
技术革新:从硅片转向电池
光伏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过去10年,从多晶走向单晶,加上金刚线助力,硅片技术革新成为光伏产业降低度电成本的利器。在业内人士看来,接下来的10年,电池技术革新将成为新的产业成长逻辑,给相关从业者带来超额利润。
“未来一段时间,电池环节突破的可能性最大。”对于产业的变革方向,随着技术革新,光伏电池将从P型逐步转入到N型,2022年将是N型电池产业化元年。
“我们主要看好异质结。”基于生产成本下降、转换效率提升,再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发电量、碳减排等,异质结将是最理想的技术路线。“可能短期内部分产业从业者选择了TOPCON,但异质结在2022年底实现了银包铜量产导入、硅片薄片化后,将有望进入大规模产业化。”
据业内人士介绍,TOPCON转换效率达24%以上,需求设备与现有的PERC电池技术路线可兼容,具有产业化成本低优势;HIT(异质结)工艺简单转化率更高一些,更适合电池薄片化、双面化需求,但面临设备投入高的问题。
据爱旭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与目前主流的PERC电池相比,公司研发的ABC电池采用全新的背接触结构,电池正面无任何栅线遮挡,实验室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6%,预计2022年量产后效率可达25.5%,其非硅成本有望做到跟PERC一样甚至更低,转换效率则较PERC提升约10%的发电量。
行业巨头们则要更谨慎一些,通常的口径是,在N型电池领域,目前没有哪一条技术路线显示出明显的优势。隆基不押宝某种技术,在没有主流技术代替PERC前,隆基对所有技术都会进行研究和追踪,并保持研发领先。公司追踪、帮助所有的电池路线,帮助其提升产业化。
度电成本是光伏的第一性原则,这决定了技术产业化路径及投资方向。对光伏电池现有从业者来说,考虑到降低投资,其更乐意改造原有产线上马TOPCON电池技术。而对于新进入者,没有固定资产折旧的包袱,其扩张时就可能上马自己选定的更有发展前途的技术路线。预计未来四五年内,TOPCON和HIT将在产业化上并行发展。
关注新技术和光伏辅料
眺望星辰大海,也要走好脚下的路。具体到2022年,光伏行业会有哪些投资机遇?
“传统技术上不会再有超额收益,那些可快速实现规模化的领域值得关注。”基于成本投入上的考量,2022年,TOPCON产业化可能走得更快。
“投资成本和应用场景决定了电池、组件商的选择。”当前,受限于210组件尺寸大、户外安装难度大等因素,目前182硅片应用更多一些。而现有规模巨大的PERC电池产能,电池商只需在原有产线上加装几台设备,即实现TOPCON大规模量产。接下来,182硅片在TOPCON将率先得到大规模应用。
秦世龙介绍,中环股份的210硅片加上叠瓦组件技术,使得光伏组件具有高效、可靠、美观、耐用等特点,适用于多种场景,能够适配多种N型、P型电池路线,且与传统组件相比可有效降低BOM(材料清单)端成本,降低单位度电成本。
“2022年,和主材相比,我们认为光伏辅料的机遇更多一些。”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个环节的成本已经非常透明,大资本也会一拥而上削平超出行业平均的利润;反而是辅料领域,资本关注度较低,在装机量持续提升的情况下,具有爆发性的机遇。
“比如在光伏胶膜领域,福斯特就成为典型案例。”与光伏胶膜类似,光伏背板、边框密封胶、低温银浆等光伏辅材都具有相当的成长性,相关公司值得关注。
在2021年,光伏龙头隆基股份花16亿元买了森特股份二当家地位,其看好的是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这也成为行业风向标。BIPV将在2022年迎来更快发展。
BIPV的发展不仅是光伏的发展,更将会深刻影响建筑、电力、材料等多个领域,BIPV及“光伏+”概念将会走向更多应用场景,在扩大分布式光伏市场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储能、智能电网等分布式消纳技术。
“我国每年有约40亿平方米的建筑竣工面积,如果其中5%使用BIPV产品,就可达到近20吉瓦的装机容量,约等于一个三峡工程。”此前,在“隆顶”发布会上,在全球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绿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政策推动下,BIPV产品将迎来市场爆发期。
“BIPV改变的是行业生态。”对此,爱旭股份相关负责人强调,BIPV不光是给屋顶加装光伏,更重要的是把光伏和建材融为一体,让光伏产品符合建筑行业标准;光伏与建筑的深度融合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未来工业建筑屋顶类型转型的热门选择。
有行业内人士预测,到“十四五”末,国内BIPV产业将形成600亿元规模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