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6月底正式启动运行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渐行渐近,多方加速备战。目前,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系统与交易系统进一步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登记交易结算相关规则、管理条例等将尽快发布,预计5月底前所有的筹备工作将完成。而首批纳入的电力企业已完成线上开户资料审核工作,目前正抓紧在4月底前完成数据填报,准备迎接第三方核查。
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2011年以来,我国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2021年3月,共覆盖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是全球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在此基础上,2021年1月1日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2月1日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当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也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将尽快发布登记交易结算相关规则,完成注册交易系统的进一步建设,组织做好配额分配运行测试,尽快启动上线交易。
据了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落地上海,注册登记系统设在湖北武汉,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由7个试点省市以及福建、江苏共同建设。近期,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完成首批纳入电力企业开户资料审核,该系统主数据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已具备开户、发放配额和履约等功能,将于6月底正式运行。
“企业现在忙着准备碳排放数据,要在4月30日截止日期前完成填报,预计5月份将迎来第三方核查;同时也需要在内部管理和决策机制建设方面做好准备。”对于初进碳市场的企业而言,参与难度比较大。
电力行业的年碳排放量约40亿吨,全国碳市场第一批纳入的电力企业占到30亿吨以上。上述江苏发电企业人士判断,全国碳市场6月份开始首次交易,12月份完成首次履约,第一年机构、个人不进入的可能性比较高,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也可能不纳入。有业内人士预计,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
未来全国碳市场建设,一方面应进一步凸显碳资产的价值,逐步降低免费配额比重,进一步扩大碳配额交易覆盖行业,统一不同地区重点排放企业的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应不断提高碳市场的活跃度,推动碳金融市场建设,同时也要防止过度金融化。
金融管理部门将配合相关部门参与碳市场的管理。地方上也在加快谋划。要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基础,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近日发布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化碳交易试点,积极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北京此前提出,将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
随着碳减排强度不断加大,企业应在推进低碳发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碳资产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