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参养殖产量及分布
海参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生物,全世界共有1200多种,几乎全部生活于海洋,以印度-西太平洋区种类最多,食用海参大多分布在热带珊瑚礁内。
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海参的营养保健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大量研究发现,海参中含有多糖、海参皂苷、脑苷脂、神经节苷脂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而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其具有提高免疫活性、抗肿瘤、抗癌、抗真菌等生理药理活性。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产业高速发展,养殖产量已连续15年居世界首位。然而伴随2012年开始的高端消费受限,以及福建、广东大批“北参南养”,导致海参价格一路走低,育苗、养殖、加工等全产业链出现下行。2015年伴随消费群体增多,海参市场开始回温,2017年中国海参海水养殖产量达到22万吨,但是2018年受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海参产量下降至17.4万吨。
2012-2018年中国海参海水养殖产量统计图
资料来源:中国渔业年鉴2019
目前我国海参养殖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河北、福建和江苏等省,产量最高的省份依次为山东、辽宁、福建及河北。2018年海参海水养殖产量依次为山东92228吨、辽宁47096吨、福建29829吨、河北4764吨。
2018年我国各省市海参海水养殖产量(吨)
资料来源:中国渔业年鉴2019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海参养殖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二、海参养殖面积及分布
我国的海参养殖面积广阔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截止2018年,我国海参海水养殖面积为23.8万公顷,同比2017年的21.9万公顷增长8.7%。
2012-2018年中国海参海水养殖面积统计图
资料来源:中国渔业年鉴2019
中国海参产业呈现出三大版块。北方市场以辽宁大连为核心,形成中国海参产业的第一板块,处于中国海参产业的领跑者地位。该版块属于传统的海参养殖基地,消费市场成熟,产品种类丰富,市场竞争激烈,处于饱和的市场发展阶段。2018年辽宁省海参海水养殖面积达到14万公顷。
第二板块以山东威海、烟台、青岛为核心,该版块以养殖海参为主,形成了以东方海洋、好当家、老尹家、宫品海参、双举海参等为首的局域性代表品牌。但由于山东市场缺乏海参领军品牌,海参散户经营普遍,在企业经营和品牌运营上存在缺陷,导致整个市场散乱而无序。2018年山东省海参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81万公顷。
第三版块以南方福建为核心,现已成为中国近年来增速最快的一股产业力量。福建、浙江等依托南方温差的养殖优势,缩短海参生长周期,形成大规模的海参养殖。2018年福建省海参海水养殖面积为1618公顷,江苏462公顷,浙江52公顷。
2018年各省市海参海水养殖面积(公顷)
资料来源:中国渔业年鉴2019
三、海参育苗情况分析
海参养殖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海洋种苗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每一次海参养殖产业的发展浪潮都伴随着苗种产业的突破。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首次研发海参养殖育苗,首先突破了育苗技术难题,我国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在黄海北部开展海参底播增殖和浮筏养殖,突破了杂交育苗的关键技术。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9》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海参水产育苗数量达到562亿头,同比2017年的528亿头增长6.4%。
2012-2018年中国海参水产育苗数量统计图
资料来源:中国渔业年鉴2019
四、海参产业未来前景展望
未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科研水平的提高,相关研究的深入,海参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将更多地为人们所发现,很可能被应用于抗癌、抗肿瘤、抗菌、提高免疫力等新型药物以及功能性保健食品的开发。
未来我国海参养殖产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对海参养殖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对其水质和底质调控、饵料及投喂技术、混养技术和病害控制技术等的研究,更要加强育苗技术和养殖技术的研究,规范化育苗、养殖生产工艺,提高育苗、养殖设施技术水平。通过现代的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我国自主选育和品种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技术路线,这将是很好的育种技术研究、推广载体,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有效对接,实际上也是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最终会实现研究与推广的有效对接。
2、加强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开通培训班对养殖户进行专业水平培训,使养殖户在养殖过程能够实现专业化,使海参育苗、养殖技术人员掌握基本的海参生物学、生态学、育种学基本理论与技能,推广标准化的生产工艺规程和管理规程,提高育苗、养殖技术管理水平。
3、改善原有的养殖模式
选用多种养殖和混养其他品种,采取自然资源保护措施,大规模推广海参苗种的底播增殖,适度开展人工养殖。利用海区投石及人工鱼礁投放等措施改造增殖环境,加大投苗力度,以达到较好的增殖效果。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合理布局,促进海参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围网养殖、池塘养殖,应提倡生态养殖,注意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