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伏支架行业概况
光伏支架的上游主要是以钢材为代表的大宗金属材料加工企业为主;下游则主要面向光伏电站开发与建设企业。
光伏支架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光伏支架行业的主要特征
1、周期性
光伏行业与宏观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原因在于光伏行业目前仍受各国行业政策的影响,而行业政策支持力度则与宏观经济周期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经济形势向好时,政策支持力度一般较大,光伏行业即会呈现持续增长的状况;相反支持力度降低,可能会对行业造成不利影响。
2、区域性
光伏支架行业与光伏发电应用市场相关,具有区域性特征。全球范围内,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发达国家较早实施光伏行业发展鼓励政策,市场起步较早,经历较快发展,之后受到欧债危机、发电成本下降以及其他各国纷纷推出补贴政策支持光伏行业发展的影响,2015年后,光伏行业逐渐向中国、美国、日本、印度、拉美等国家转移,并得到快速发展。在中国光伏市场的发展历程中,较早时期以光照条件较好的西部地区集中式地面电站为主,逐渐发展至中西部、东部共同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与集中式光伏电站共同发展的格局。
国内光伏支架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国外支架企业主要分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3、季节性
由于光伏电站以露天施工为主,在气候较为炎热或寒冷的不适宜露天工作的季节段,项目开工数量会有一定程度缩减。同时,光伏电站受补贴政策调整截止日“抢装潮”的影响,会出现集中采购的现象。由于各国政策的调整情况各异、政策调整时间可能存在差异,长期来看,行业总体没有具体时间的季节性特征。另外,受春节假期因素影响,国内支架行业第一季度的经营业绩一般低于其他季度。
三、光伏支架行业的主要壁垒
1、各国技术标准、规范及认证等资质壁垒
光伏支架需符合各国民用和商用建筑标准和规范、特种行业建筑标准和规范及光伏发电建设标准和规范,跟踪支架还要符合一系列的电气标准和规范。同时,光伏支架产品还需通过各种认证:如全球的IEC认证、欧盟CE认证、德国TÜV能完成发电并提升整个电站的发电效率,降低电站发电的度电成本。因此支架供应商需要在设计整个支架系统结构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最优化的设计,主要包括:在材料技术方面,光伏电站一般位于室外,面对风沙、雨雪、高温、低温等各种恶劣的环境,光伏支架需要符合强度、重量、耐磨损、耐腐蚀、防倾倒等高性能标准,需要使用特殊工艺加工成型的金属部件;在跟踪技术方面,需要不断优化跟踪控制算法、采取新型的跟踪控制技术、提升光伏电站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在生产制造技术方面,光伏支架主要零部件采用冷弯成型、冲压、锯段、激光切割、等离子切割、焊接、热浸镀锌等多道加工工艺,对产品加工精度、生产效率和大批量生产品质的一致性等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光伏支架供应商需要通过各项行业认证,熟悉各国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行业进入者需要达到较高的技术标准、拥有各项资质认证。
2、可融资性(Bankability)资质壁垒
在海外市场,光伏电站的融资多为项目融资,即光伏电站投资商会将光伏电站作为抵押物,从银行、基金等贷款机构获得电站投资所需的大部分资金。对于贷款机构而言,为了保障抵押物(光伏电站)具有相应的价值,需要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技术机构对光伏电站主要设备及其供应商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设备供应商的管理水平、财务能力、可持续经营的能力、产品本身的稳定性、可靠性、应用案例等各个方面。光伏支架作为光伏电站的“骨骼”,尤其是跟踪支架是机电一体化的复杂设备,往往是评估的重点。通过评估后,支架供应商就会成为特定项目或特定区域内具备可融资性资质的支架公司,可以进入客户的合格供应商名单。为了通过此类评估,支架供应商需要事先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技术公司出具可融资性报告,提供给贷款公司的评估机构作为参考。整个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并且需要持续几年的时间,对行业新进入者形成较高的壁垒。
在国内市场,目前光伏电站的融资仍然以企业信用融资为主,但随着市场环境逐步成熟,项目融资将会越来越普遍,因而可融资性资质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也会成为国内支架业务的壁垒之一。
3、技术壁垒
光伏支架作为电站的“骨骼”,其技术水平和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及投资收益。在设计技术方面,由于光伏电站的安装需要适应各种自然环境及地形条件,对光伏支架排布的合理性、安装的便捷性、结构的稳固性及质量的稳定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光伏支架需要与电站其他部件装配集成,才能完成发电并提升整个电站的发电效率,降低电站发电的度电成本。因此支架供应商需要在设计整个支架系统结构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最优化的设计,主要包括:在材料技术方面,光伏电站一般位于室外,面对风沙、雨雪、高温、低温等各种恶劣的环境,光伏支架需要符合强度、重量、耐磨损、耐腐蚀、防倾倒等高性能标准,需要使用特殊工艺加工成型的金属部件;在跟踪技术方面,需要不断优化跟踪控制算法、采取新型的跟踪控制技术、提升光伏电站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在生产制造技术方面,光伏支架主要零部件采用冷弯成型、冲压、锯段、激光切割、等离子切割、焊接、热浸镀锌等多道加工工艺,对产品加工精度、生产效率和大批量生产品质的一致性等有较高的要求。
此外,在满足上述技术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控制生产制造成本。因此,光伏支架企业的设计技术、材料技术、生产制造技术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壁垒。
4、客户认可和品牌壁垒
光伏支架的客户一般都是实力较强的投资业主或者电站建设总包商,一般都会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录需要对供应商的资质、规模、产品品质、交货及时性、信用情况、技术水平、项目经验等进行严格的审核,一旦进入名录后,才会与其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关系,一般不会轻易更换。
新进入者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录需要达到上述各项要求且审核周期较长。同时,企业品牌是产品、服务等综合实力的体现,下游光伏发电企业选择供应商时一般会选择市场上较为知名的品牌,尤其是知名度高、成功应用案例多的企业。企业的品牌价值来源于其生产经验、产品品质、优质服务、市场信誉等各方面的长期积累,对新进入者而言将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
5、资金壁垒
光伏支架行业属于资金密集行业,产品主要原材料钢材属于大宗商品,用量大,采购需投入的资金较多;生产需要多种大型设备、面积较大的生产厂房,固定资产投资大;产品的设计、研发需要结构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具备专业知识经验的技术人才,生产过程中需要专业技术工人操作,人员工资投入高;产品销售后,销售款项一般需在运抵项目地且经客户验收合格后支付,同时留有一部分质保款在项目并网验收后收回。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对企业的资金实力、现金流管理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形成了资金壁垒。
四、促进光伏支架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大力支持
在清洁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背景下,各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自德国于2000年4月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以来,全球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并出台了相关产业政策。
中国于2005年2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鼓励并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2013年7月,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扩大国内市场、提高技术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基本立足点,进一步从价格、补贴、税收、并网等多个层面明确了光伏发电的政策框架,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支持光伏发电应用的政策措施。此后,一系列鼓励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发布,国内光伏产业迎来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期。根据工信部2018年1月23日发布的《2017年中国光伏产业运行情况》,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光伏产业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2018年4月19日,工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委联合发布《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认为光伏产业是基于半导体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而兴起的朝阳产业,是未来全球先进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据此,光伏行业将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2、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市场前景广阔
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调整能源结构,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已经成为确定的发展趋势。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计划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根据《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其中,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05亿千瓦以上,在“十二五”基础上每年保持稳定的发展规模,太阳能年利用量达到1.4亿吨标准煤以上。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太阳能是目前已知最清洁、安全能源之一,同时也是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丰富的基本能源,光伏产业必将享受到巨大的成长红利。
3、技术升级推动成本下降,平价上网实现促进产业链发展
近年来,随着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生技术的改革与研发能力的提升,光伏生产成本逐年下降,促进电站装机需求扩大,行业进入良性循环。在技术进步及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的共同推动下,中国业内龙头企业多晶硅生产成本已降至6万元/吨,组件生产成本降至2元/瓦以下,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降至5元/瓦左右,度电成本降至0.5-0.7元/千瓦时。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有望在2020年左右实现,届时光伏发电必将凭借其低污染、低成本的优势逐渐成为主要能源供应形式之一,带动光伏发电全产业链的发展。
五、影响光伏支架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行业政策影响程度较高,补贴力度逐渐减弱
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在产业政策扶持下快速发展并已成长为全球最主要的光伏设备生产国。尽管技术升级助力光伏发电成本大幅度降低,但光伏发电成本仍高于传统能源发电成本,短期内实现对传统能源的完全替代具有难度。国家对光伏发电补贴金额的降低将直接影响光伏电站的收益率,目前光伏发电的发展仍受到补贴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光伏上网标杆电价不断下调。2015年12月国家将Ⅰ、Ⅱ、Ⅲ类地区光伏上网电价从0.9元、0.95元、1.00元分别下调至0.80元、0.88元、0.98元;至2018年“531”新政出台,Ⅰ、Ⅱ、Ⅲ类地区光伏上网电价进一步下调至0.5元、0.6元和0.7元;2019年4月28日《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Ⅰ、Ⅱ、Ⅲ类地区光伏上网电价进一步下调至0.4元、0.45元和0.55元,盈利空间受到政策影响。光伏上网电价的不断下调倒逼光伏企业不得不通过技术升级、规模效应等方式持续提升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
如果光伏补贴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光伏上网标杆电价不断下调,电站收益率不及投资者预期,同时平价上网规模不及预期,将会对光伏企业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国内光伏行业对外出口
全球光伏产业的迅速崛起带来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为国内光伏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业务机会,对外产品销售和电站投资金额较大。2011至2013年,欧洲和美国在光伏市场竞争不利的背景下先后出台相关贸易保护政策,多次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严重制约了国内光伏企业的出口以及国际竞争力。2018年1月,美国发布“201法案”对进口太阳能电池及模组课以保护性关税;2018年7月,印度工商部下属贸易救济总局针对太阳能电站的保障性措施调查提出正式建议:针对中国和马来西亚出口印度的光伏组件和太阳能电池收取为期两年的防卫性关税,其中第一年税率25%,第二年前6个月降为20%,后6个月进一步降为15%,以起到保护其国内企业的目的;2018年4月,澳大利亚针对中国、越南和马来西亚出口澳大利亚的铝制固定支架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征收临时防卫性关税10%,同年6月针对中国和马来西亚出口澳大利亚的钢制固定支架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征收临时防卫性关税10%,但跟踪支架不在调查范围内;2018年9月,美国针对中国价值2000亿美元的商品加增10%关税,并于2019年5月提升至加增25%关税,该政策将影响中国光伏支架产品对美国的出口。
除澳大利亚及美国针对光伏支架进行了反倾销调查外,目前大部分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多是针对光伏组件和电池,对于光伏支架产品未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如果国际贸易保护情况进一步加重,将会对中国光伏支架企业出口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