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费国、进口国和第二大生产国,棉花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全球棉花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额。
棉花产业链包括棉农、轧花厂、流通商、纺织企业、服装加工商和贸易商等多个主体,棉花产业链上游主要为棉农,中游主要包括轧花厂、流通商、纺织企业、服装加工商等四个主体,下游为纺织品贸易商。
棉花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棉花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二、棉花行业现状
受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影响,近些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且棉花种植快速向新疆集中,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436万公顷下滑至2017年的319万公顷;2018年棉花种植有所回暖,种植面积为335万公顷,同比增长5%。
2012-2018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受棉花种植面积下滑的影响,2017年以前我国棉花产量持续下滑,从2012年的660.8万吨降至2016年的534.28万吨;经调整后我国棉花产量开始回升,从2016年534.28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610万吨。
2012-2018年我国棉花产量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受科技应用以及优质产地占比提高的影响,我国棉花单产逐渐上涨,从2014年的1508.3千克/公顷增长至2018年的1818.3千克/公顷。
2012-2018年我国棉花单产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年,国内外棉花价格见底,新疆棉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逐步发挥作用,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转好,国内纱线竞争力提高,棉纱进口有所回落,国内棉纺产业加快恢复,棉花消费量明显反弹,2018年我国棉花消费量为903.6万吨。
2012-2018年我国棉花消费量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棉花进口情况
2012年是近些年中我国棉花进口量最大的一年,棉花进口量达到513.7万吨,之后棉花进口量迅速下滑,降至2016年的89.4万吨。2017年、2018年棉花进口量有所恢复,2018年棉花进口量为157.4万吨,同比增长36.5%。
2010-2018年我国棉花进口量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5年之前,印度和美国是我国进口棉花的主要来源国,占比均在30%左右;2015年开始,印度由于国内纺织业迅速发展,开始对棉花出口加以限制,份额迅速滑落;2018年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分别占我国棉花进口量的37.4%、27.5%以及11.6%。
2018年我国进口棉花来源国占比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棉花行业发展中的问题
1、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推进难度大
目前,我国棉花生产仍然以小农为主,规模小、分散经营是其基本特点。调查显示,目前新疆棉区户均种植面积仅约3.33hm2,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户均种植面积不足0.33hm2,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难度极大。尽管部分地区已经发展出了植棉大户、棉花生产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新疆北疆地区已经大面积推广机采棉,但内地棉区和新疆南疆棉区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小、地块分散、间作套种、小型采摘机械缺乏等,适度经营成本偏高,分散经营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困难,棉花机械化生产推进困难重重。
2、产供销不对接,产学研不耦合
中国棉花产业产、供、销不对接现象较为普遍,主要是因为地方棉农、轧花厂、纺织企业、棉麻企业等各自为政,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致使产业链条松散,无形中增加了棉企外部性成本。棉花流通仍以经营垄断为主,市场主体比较分散,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规模优势难以充分发挥,整体效益不高。由于中国棉花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系统的不完善以及棉农组织化程度低,导致了分散的小农种植户无法得到预期收益。
在企业与科研之间,中国棉花产业链中各主体并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耦合机制。棉花产业链各利益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大学、科研机构无法切实了解棉纺企业的需求,而企业又无法及时跟踪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导致产学研无法真正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