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分析,行业实现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图」

一、遥感卫星行业概况

遥感卫星,是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通常,遥感卫星可在轨道上运行数年。卫星轨道可根据需要来确定。

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从遥感集市平台获得的卫星数据可监测到农业、林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情况,遥感卫星主要有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三种类型。

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星载设备、卫星平台、火箭制造及发射三块业务,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领域。中游主要包括卫星运营、大数据获取与分发两块业务,在“通导遥”三大卫星应用类型中是对民营企业开放程度较高的,具备更强的商业灵活性。下游提供的价值增值服务有数据加工、数据分析应用、空间信息综合服务以及软件支持等。遥感卫星产业链总体呈现出下游向商用领域迈进,中游与物联网联系紧密,上游技术成本高的特点,产业集中度自下而上逐层提升。

卫星遥感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卫星遥感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整体来看,卫星行业中下游产值远超上游,无论卫星通信还是卫星导航均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相比之下,商业遥感的上游产值却高于下游,与行业整体情况呈现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遥感的商业和民用客户群体未能有效拓展,大数据传输量和定制化的客户需求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随着低轨亚米级小卫星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成熟,这一制约将不复存在。目前商业遥感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中下游空间十分广阔。据估算,2013-2022年间遥感卫星制造业收入总计约为358亿美元,数据和增值产品收入将达377亿美元,10年间卫星遥感产业下游产值将超过上游。

遥感应用方向

遥感应用方向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遥感卫星发展现状分析

2018年,全球商业通信卫星市场颓势依旧,全年仅签订了12颗商业通信卫星合同,其中包括中国自造的3颗、俄罗斯自造的2颗以及以色列自造的1颗,可以说,静止通信卫星领域退化到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

2012-2018年全球商业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采购量

2012-2018年全球商业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采购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据统计,2018年全球卫星行业的卫星制造端收入为196亿美元,同比增长26%,卫星发射服务收入为62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卫星服务收入为1265亿美元,同比下降1.7%,地面设备收入为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5%。综合来看,2018年卫星行业上游增速显著提高,大幅领先中下游增速,预示着在商业航天的推动下,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的高增长。

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及增速

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各类卫星发射数量当中,其中占比最高的是遥感卫星,占比39%,第二是海洋卫星,占比22%。其次是研究与开发(R&D)卫星,占比18%。

2018年各类型卫星发射数量占比(单位:%)

2018年各类型卫星发射数量占比(单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三、中国遥感卫星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目前国内处于政府拉动与全面商业化放开双轨并行的发展阶段,模式一(卫星运营+数据增值)公司主要包括长光卫星、四维高景、欧比特及世纪空间等,其中长光卫星具备上游制造端卫星组件、荷载系统的研发及地面系统的建设能力,欧比特具备上游制造端宇航核心元器件和部件的供应能力,以及下游数据加工端的AI芯片设计能力。

模式一公司简介

模式一公司简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模式二(数据增值)公司主要包括航天世景、中科星图、航天宏图等,两者不具备自有卫星平台,主要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数据整合和加工等增值服务,以及相关软件配套。

模式二公司简介

模式二公司简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商业卫星遥感应用瞄准行业用户痛点方能产生最大价值,未来商业遥感卫星发展需要超前预估用户需求,实现与用户深度耦合;提升系统建设的灵活性,形成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的发展;加强数据融合、数据挖掘,增加数据盈利点。

1、明确目标用户,与用户需求深度耦合

商业卫星遥感企业应在星座规划论证阶段,预先设定意向行业,深入了解用户业务对于遥感应用在分辨率、时效性、载荷类型等方面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同时在轨道规划阶段也可结合目标用户的地理区域做针对性设计。

2、结合低空遥感,实现系统的灵活建设、快速迭代

卫星遥感存在着建设周期长,建设成本高的天然劣势。将卫星遥感与无人机/飞艇等低空遥感技术应用通盘考虑,作为一体化的立体观测系统进行建设,在技术层面,可通过无人机等平台验证、校验载荷性能;在经济层面,应用低空遥感可快速实现业务能力,在卫星星座建设完成前快速抢占用户市场,形成先发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同时验证用户需求,进而指导星座建设;在性能方面,可大幅提升系统的灵活性。

在分辨率方面,卫星遥感主要以中高分辨率(0.5~10m)为主,幅宽大,覆盖范围大,无人机低空遥感以甚高分辨率(优于0.3m)为主,单次监测覆盖面积小。尤其是在高分辨率卫星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两者相结合可形成卫星普查+无人机详查的互补作业模式。在时效性方面,无人机低空遥感自身机动灵活的特点,可填补卫星过境空隙,并能够有效规避高空云雾天气,缓解避免不良天气对卫星遥感的影响;在数据类型方面,无人机可灵活换装可见光、SAR、光谱等各类载荷,可填补卫星中相对匮乏的数据类型,实现系统能力的快速迭代,快速满足用户需求。

3、实现单星多类型载荷,功能多样化

目前在中国商业卫星应用中,除遥感领域,各行业用户同样对于基于卫星的通信、数据采集、数据转发等具有强烈的需求。随着卫星平台模块化与载荷小型化的发展速度,基于单一卫星平台集成多类型传感器在技术层面已经完全可行。通过在商业遥感卫星平台上,同时搭载如DCS、AIS等技术成熟的微小型的数据采集与转发终端,实现卫星功能多样化,可向商业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服务。

4、建设数据融合平台,兼容多基多源数据

通过单一星座来源的遥感数据难以满足用户的丰富需求,同时也是对包括高分卫星等各类天/空基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应考虑建设数据融合平台,能够接入国内外不同来源卫星遥感数据以及航空遥感数据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平台可实时显示各遥感卫星星座即时轨道情况以及航空遥感的即时航迹;第一时间接收各遥感卫星数据及航空遥感数据;能够对来自天/空基的多源、多尺度、多粒度、多模遥感数据的进行融合处理与分析。

5、实现大数据分析与挖掘

引入行业数据,实现遥感数据+多类型数据的多维度分析挖掘,提升数据价值。一方面,增加可接入数据类型,增加分析维度;另一方面,针对行业开发定制化挖掘算法,实现从大容量、高维度、高复杂度的遥感大数据中挖掘高附加值信息。

本文采编:CY343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遥感卫星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主要包括行业上下游分析及其影响、发展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投资风险分析、发展策略及投资建议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