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合板行业概述
胶合板是现代木制品产品生产、建筑、包装行业以及车船制造业等不可缺少的人造板材之一,胶合板的工业化生产适应了木材节约高效利用的需求,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使胶合板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胶合板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全国形成了河北、江苏、山东以及浙江等四大胶合板产业集群。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胶合板出口大国。目前,我国已成为胶合板生产和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胶合板的生产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国际市场,逐渐产生了品牌效应。
胶合板主要生产国产量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的胶合板工业始于20世纪初期,1920年,俄国军官伊凡诺夫和法国人布诺利合伙引进德国的生产设备,在天津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椴木胶合板工厂,年产能力近3000m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胶合板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经历了12个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胶合板工业由改造、引进、仿制、移植到自主创新。
胶合板主要生产国产量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胶合板可以分为单板胶合板、木芯胶合板和复合胶合板。单板胶合板厚薄可调,大部分为建筑模板,少部分为室内用和其他用途;木芯胶合板包括细木工板与层积板,更具实木特性,同等强度下用胶少,质地轻,吸声,绝热;复合胶合板是使用刨花板、纤维板为芯板,正反贴面而成。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胶合板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二、胶合板行业现状
从产量来看,2017年以前我国胶合板产量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2017年、2018年产量处于波动状态,基本保持稳定。2016年我国胶合板产量增长较快,为17755.62万立方米,同比增长7.3%;2017年胶合板产量略微下滑为17195.21万立方米,同比下滑3.2%;2018年胶合板产量为1789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9.4%。
2013-2018年中国胶合板产量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胶合板细分种类来看,我国胶合板主要品种为木胶合板,2018年木胶合板产量占总体产量的91.3%;其次是竹胶合板,产量占比为3.3%。
2018年胶合板细分品种产量占比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胶合板产地来看,山东、江苏、广西为我国胶合板产量前三的省份,三省胶合板产量占比合计为64.3%,其中山东省以30.5%的产量占比排名第一,江苏省排名二,产量占比为21%,广西省胶合板产量占比为12.8%,排名第三。
中国胶合板主要省份产量占比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虽然近两年我国胶合板产量处于波动状态,但受益于供给侧改革,淘汰老旧产能等因素,胶合板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企业规模逐渐扩大,行业收入持续稳步上升。2018年胶合板行业销售收入为2685.82亿元,同比增长3.3%。
2013-2018年中国胶合板行业销售收入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胶合板行业发展中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的胶合板行业进步明显,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目前,我国胶合板生产企业数量很多,但是却普遍存在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品牌产品匮乏的问题。我国生产的胶合板在国际市场上大都属于中/低端产品,虽然可以通过低价优势占领国际市场,但是企业只是在维持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很难通过创新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产品价格无法提升,企业盈利空间狭小,抗风险能力不足。
2、原材料质量不高
原料来源一直是我国胶合板生产发展的瓶颈,由于缺乏好的原料,使我国胶合板只能是做足“表面工夫”,对胶合板质量与使用寿命有重要影响的芯板却差强人意。由于芯板质量低,又没有正确的单板拼接和组坯工艺,严重影响胶合板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3、过于依赖国外市场
2012年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市场占我国胶合板出口总量的63.8%,其中美国市场就几乎占到30%。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需求降低,从我国进口胶合板大幅减少,对我国胶合板企业影响巨大,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太过依赖国外市场,过分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胶合板企业规避风险是相当不利的。
四、胶合板行业发展趋势
1、机械化、集群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旅游业、建筑装饰业、家具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胶合板的巨大市场需求和快速的需求成长。胶合板产业集群悄然形成,改变了我国胶合板的生产格局,生产企业从林区走向沿海地区,使中小企业发展成为我国胶合板生产的主流。这些中小企业为了改变企业规模小、生产环境恶劣、设备老旧、技术落后现状,必将改变传统的生产加工模式,以高科技为先导,走增值加工之路,拥有专门化、产业集群化、工业化的胶合板生产加工企业会逐渐显示出优势,必将成为胶合板生产加工行业的主流。
2、分工细分
我国大中型胶合板企业多采用专业化、自动化、数控化、规模化的设备,企业生产加工能力较强,生产质量、效率较高,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不断出口到国外市场。小企业由于技术、设备、资金限制造成生产能力薄弱,小企业可根据自身生产加工的能力,通过校企、企企联合进行资源整合,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加快重组、联合、分工协作的步伐,不断提升生产加工能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