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监测行业概况
按监测目标的不同,环境监测市场可以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市场和污染源监测市场。环境质量监测的监测对象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质量监测和噪声监测等;污染源监测的监测对象包括废污水监测、废气监测等。
环境监测市场的分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环境监测行业竞争格局
环境监测业务需求持续增长,环境监测产业发展迅速,带动了一批企业的成长。行业竞争格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常规颗粒物监测仪器、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水质监测系统、污染源监测系统以及激光雷达立体探测系列产品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国内已有一批企业能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系统,市场应用和需求以国产产品为主。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最新数据,通过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中心检测合格的产品目录中,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生产企业共有15家,水质九参数监测系统共有8家,常规污染源烟气监测系统共有68家。
2、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设计的环境监测综合解决方案、环境监测数据采集软件、分析应用软件、综合管理平台软件等以国内企业为主,这类项目一般都辅以环境监测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数据服务。
3、环境监测运行维护和数据服务项目,目前完全由国内企业承担,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项目2019年-2021年度由7家公司承担,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项目2018年-2020年度由13家公司承担,这些公司均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4、环境监测中大气VOCS、重金属、颗粒物组分等仪器和系统,目前以国外进口设备为主,国内企业一般进行设备采购、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运行维护和数据分析。此外,环境监测仪器产业中部分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模组激光器和探测器等还依赖进口,国产部件还有一定的差距。
环境监测行业主要企业基本概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促进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政策扶持
国务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要求:鼓励国内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推进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产业发展。
2、需求稳定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3、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相继成熟,仪器仪表行业也迎来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一方面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仪器仪表行业技术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行业向高精尖及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相关设备更新换代会进一步加速;另一方面,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会推动仪器仪表行业产品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运用,进一步扩大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行业技术进步拓展了应用领域,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对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影响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技术与人才短板
仪器仪表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技术人才、技术经验还是研发设备等方面,国内企业目前都相对落后。
2、部分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
仪器仪表行业上游硬件行业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市场大多被德国西门子、瑞士ABB、美国赛默飞世尔等外资企业占领;部分核心部件,如分析模组和传感器,国外公司还处于垄断地位,部分核心部件依赖进口,挤压行业利润。
五、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趋势
1、环境监测系统呈现智能化、网格化融合发展趋势
根据2017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环保装备龙头企业向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调试维护、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发展。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与互联网、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提升制造型企业服务能力和投融资能力。
2018年8月,生态环境部启动“千里眼计划”,要求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全行政区域按照3千米×3千米划分网格,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筛选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高的3,600个网格作为热点网格,进行重点监管。每月对热点网格进行综合评估,选出各城市PM2.5月均浓度最高、同比去年PM2.5浓度改善情况最差、环比上月改善情况最差的三类热点网格作为预警网格,进行通报。2018年10月前实施范围为“2+26”城市,10月起增加汾渭平原11个城市,2019年2月起增加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从而实现对重点区域的热点网格监管的全覆盖。
与点状监控有所不同,网格化监控采用最新的小型化、微型化组合监测技术,以“全面布点、全面联网”为宗旨,通过大范围、高密度“网格组合布点”,结合立体监测、移动监测等,形成覆盖整个区域的在线监控网格,为科学治霾、精准治污提供决策依据,大幅提高治霾的工作效能,推动大气质量持续改善。
2、环境监测设备向多功能、集成化、智能化方面发展
根据2017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领域,重点研发污染源水质聚类分析,水质毒性监测,石化、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多参数连续监测与预警,生物监测及多目标物同步监测,以及应急环境监测等技术装备。重点推广污染物现场快速监测、挥发性有机物、氨、重金属、三氧化硫(SO3)等多参数多污染物连续监测,车载、机载和星载等区域化、网格化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以及农田土壤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快速检测、诊断等技术装备。环境监测仪器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方面发展。
3、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的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仍存在部门间环境监测网络规划布局不统一、技术规范及评价方法不统一、数据缺乏可比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近年来,日新月异的激光/光谱技术促进了大气立体监测技术的发展,以光学探测和光谱数据解析为核心的各种立体监测技术以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选择性、多组分以及实时等优势在大气、环境、气象、空间、遥感以及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光与大气中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吸收、散射、反射等过程,形成了多种探测技术,实现了对大气痕量气体、大气气溶胶、温室气体、大气风场、水汽、温度以及多种大气污染成分的快速、实时探测,并通过光波的遥感特性,在地基、车载、机载及星载多平台上对大气多种成分、大气参数进行多维度的探测。
4、环境监测社会化趋势明显
“加快转变政府环境监测职能,创新环境监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国家深化环境监测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监测社会化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政府将部分环境监测公共服务从直接提供转为购买服务,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此外,环境监测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创新,也催生出环境监测领域的投融资方式的改变,以政府购买数据服务、PPP模式等提供服务,为社会资本进入环境监测市场,更快地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开展监测数据辅助决策打开了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