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经过20多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完善的信息化运作体系,完成了银行业传统业务流程化信息改造,实现了我国商业银行向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银行的过渡。主要表现包括:
1)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中,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中,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
2)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利推进和应用为标志,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IT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重要手段;
3)实现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持续金融服务创新,比如,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清算网络,充分顺应了移动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大力发展了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新型服务渠道;
4)实现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了注重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策略,实行了信息安全等级管理,通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构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体系。
在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驱动下,银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日趋完善,银行机构开发了
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银行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银行业信息
化所起到的作用也从简单的业务支持变为银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信息化水平的高
低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二、银行信息化行业的经营模式及盈利模式
(1)行业经营模式
根据软件行业的特点,行业主要存在四种经营模式:
1)商品软件模式,对于要求统一、管理模式一致的领域,一般采用商品软件的模式,软件提供商根据市场的一般需求,开发标准化套装软件并向客户销售,一般不针对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个别开发。商品软件销售给客户后,可以直接安装使用;
2)“研发+产品+服务”模式,软件提供商在已有软件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以自主软件为核心,同时为客户提供咨询、方案设计、系统实施及相关技术服务;
3)定制化开发模式,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开发和服务。在定制化开发模式下,软件提供商根据用户的要求设计软件,开发过程遵循软件工程规范,提供新建系统的方案设想,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在程序编码前进行系统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在程序编制结束后进行软件测试,交付使用时,可对用户有关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并提供软件正常运行后常规维护和功能扩充开发;
4)软件租赁模式,将软件租赁给客户使用,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行业信息化需求的推动,这种模式将发展成为行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将为大型行业客户提供私有云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将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公共云租赁服务。当前我国行业软件企业主要采用第二种或第三种经营模式。上述两种模式下,业内企业一般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获取盈利。一是解决方案和软件销售,该种途径下业内企业一般需要通过竞标获得订单。二是软件系统升级改造,该种途径下业内企业一般需要在业务需求驱动、技术驱动及持续服务下,通过商务谈判获取订单。三是提供IT服务,业内企业提供软件维保服务、巡检、第三方IT服务外包,从而获取收入。
三、银行信息化行业的主要进入壁垒
(1)经验壁垒
银行信息化是技术密集性行业,除一般软件行业知识外需要对客户所处行业和整个应用环境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能为客户在信息系统建设中提出指导性建议。同时,最终客户对系统自身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要求很高,企业以往的项目业绩、行业口碑、系统稳定性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客户的选择,新进企业如果没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积累很难获得客户的认可与选择。
(2)客户粘性壁垒
金融机构对信息安全、技术服务水平等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在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营及维护方面有着较高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要求。在新系统的建立和已有系统的改造上,客户往往会选择自身比较了解,与自己有着长期合作的供应商以节省对供应商考察成本并且降低项目实施风险。另外,每个系统的建设还包含巨大的业务流程改造、整体协调、用户培训等隐性投资,并且随着系统的使用,系统本身所包含的数据信息、客户的习惯程度会越来越大,转换的成本也就越来越高。
(3)行业资质壁垒
银行信息化项目服务需要严格的招投标程序来选择最具技术实力和应用经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尤其在一些大项目上,入围标准更加严格,对供应商的项目实施经验和专业资历有着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行业规范性加强,监管部门对银行机构IT供应商选择上有着明确的资质要求,这也从不同层面树立起了行业的参照指标和市场准入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