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分析「图」

  一、我国城市建设现状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走过的可持续城市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各种实验、试点区建设经历了从关注单项建设到关注整体建设的过程、由关注环境以及环境领域的单一问题向关注经济转型发展和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在行动方式上则形成了多层次、多主体的联合行动模式。这些实践路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是紧密联系的,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本身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从中国城市的建设实践来看,推动不同类型城市创建工作,都是由相应的主管部委提出定义、建立标准并负责考核:如环保部负责生态市、生态文明城市等的标准、试点和考核;国家发改委负责低碳城市、循环经济城市的标准制定、试点和考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海绵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的标准、试点和考核;科技部负责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的标准、试点和考核;水利部负责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标准、试点和考核。2017年我国全国城市城区总面积为19.84万平方公里,城市征用土地面积为1934.37平方公里。
2010-2017年我国城市城区总面积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0-2017年我国城市征用土地面积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5.52万平方公里,较去年相比增加了0.24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中,其中广东省建设用面积最大,达到5577平方公里,山东省建设用地面积排名第二,达到4660.19平方公里;江苏省排名第三,建设用地面积为4431.72平方公里。
2010-2017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我国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为5.62万平方公里,较去年相比增加了0.19万平方公里。2016年我国城市平均人口密度为2408人/平方公里,到2017年我国城市平均人口密度达到2477人/平方公里。其中黑龙江城市人口密度最大,城市人口密度为5244人/平方公里;河南省城市人口密度排名第二,人口密度为5056人/平方公里;江西省城市人口密度排名第三,人口密度为4613人/平方公里。
2010-201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0-2017年我国城市人口密度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我国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可持续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建设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但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缺乏主管机构和保障实施的政策法体系等问题。
  1、尚未形成专门的主管机构,或者管理机制。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虽然不同部委,从不同的关注角度开展了一系列试点示范工作,但国家层面包括地方层面目前尚未形成统筹开展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实施的主管机构或者管理机制,可持续城市的实践还相对比较缺乏中长期的统一规划和行动部署。随着多规融合、多规合一工作的推进和统筹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工作协调机制有望得到加强。
  2、缺乏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支持体系,可持续发展思想落地仍存挑战。以相关立法保障具体工作的实施逐步成为我国在迈向法治社会进程中的常态。由于缺乏主管机构,可持续城市规划、发展的立法进程相对滞后,无法保障相关规划、思想的实践和落地。尤其表现在城市的产业选择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方面,在法律约束缺位的情况下,难以避免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短期利益考虑而忽略该地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利益的行为。因此,即便有好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也需要有政策和法律体系以及高效的行政部门保障实施。
  三、我国城市建设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可以更加突出和强调可持续城市建设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顶层设计作用,引领和协调城市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程、可持续城市发展和建设经验,也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
  1、从分散到整合,合力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
  可持续城市发展规划由于涉及领域宽、主管部门多,部门间协调比较困难,推进相对乏力。然而,在越来越强调城市发展规划多规合一、融合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整合、合力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这需要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应显著区别于职能部委主导的专项规划,体现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综合性、协调性,而不仅仅是“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园林城市”“循环经济城市”等众多示范城市或者城市发展口号中的任何一种。虽然这些不同类别的示范城市都承载或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可持续城市需要成为能够涵盖所有这些先进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的载体,成为多规融合,经济、社会、环境、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因此,可持续城市的发展规划应该是综合、均衡、动态、可操作的,需要联合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制定和推进。
  2、从跟随者到引领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城市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全球进程中,我国主要以跟随、参与为主,充分借鉴和分享先进国家的持续城市发展经验,积极开展实践。我国可持续城市建设在不同部委从不同角度的推进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生活环境改善、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更加公平的良好态势。可持续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包括: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并推动国家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上升,居民消费率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差距趋于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包括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排放持续减少,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绿地面积和空气、水体质量都有积极改进;城市治理模式大幅改进,积极推进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基本建立了多层、多元参与的治理结构,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以及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公平权益不断改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指引下,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应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的重要载体,可持续城市建设将是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具体路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可持续城市是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发展到657个,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发展到2017年的58.52%,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扩张的进程同步,几乎遇到了所有国家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类型的问题。因此,我国可持续城市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路径,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引导和推动可持续城市在全球范围的实践,作全球绿色转型发展与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本文采编:CY340

推荐报告

2015-2020年中国城市建设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策略报告

2015-2020年中国城市建设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策略报告,城市建设重点企业分析,中国城市建设行业市场竞争分析,中国城市建设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2015-2020年中国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展望分析,2015-2020年中国城市建设行业投资风险分析及建议。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