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同仁堂”筹谋登陆A股。4月17日,新三板公司津同仁堂宣布,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请已获中国证监会受理。至此,这家于2015年12月挂牌新三板的老字号企业踏上冲刺A股IPO之路。
提起“同仁堂”,投资者更熟悉的是早在1997年6月就登陆主板的同仁堂。这两家都是“中华老字号”的中药企业的确颇有渊源,“两者同根同祖源于乐家老铺。”在去年1月的某个座谈会上,同时参会的北京同仁堂集团董事长梅群和天津同仁堂董事长张彦森表示,现在没有关系了,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更是有了不同路径。
与被北京国资委实际控制的北京同仁堂相比,如今作为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为张彦森的津同仁堂在经营方向、业务产品、发展规模、业绩及公司治理等方面均有不小的差距。
北京同仁堂在1956年公私合营改制后归属于北京市政府,在1997年完成股份改制,目前拥有A股同仁堂、港股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药业三家上市公司,已经形成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业务板块。
相对而言,津同仁堂的发展刚刚开始,公司前身为“天津同仁堂制药厂”。2002年5月,张彦森联合天津电视台等成立津同仁堂,正向以独家药品和原研药品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逐步布局医药销售、生物科技等业务板块,公司还拥有另一个中药行业的中华老字号宏仁堂。目前,津同仁堂拥有9个型剂、22个独家品种等114个国药准字号批文,收入80%以上来源于肾炎康复片、血府逐瘀胶囊、脉管复康片三项主要产品。
对比2017年财务数据,两家“同仁堂”发展差距不小。截至去年末,A股公司同仁堂总资产达187.08亿元,总市值超480亿元,2017年营收为133.76亿元、净利润为17.42亿元;津同仁堂资产总计7.48亿元,总市值为3740万元,2015年至2017年营收从5.15亿元增至6.23亿元、盈利从6522.62万元涨至1.39亿元。
尽管与北京同仁堂仍有不小的发展距离,但津同仁堂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分析认为,这与近年来中药行业获得持续政策激励并发展迅速不无关系。工信部数据显示,中药相关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医药工业中的占比稳定保持在近30%;2011年至2016年,我国中成药制造业总产值从3522亿元增至72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5%,高于整体医药制造业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