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建筑业行业市场深度调查评估及投资方向研究

  中国建筑业发展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

  2017年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要求,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强化队伍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打造“中国建造”品牌。

  (二)政策支持

  2015年5月25日,发改委对外发布首批PPP推介项目共计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项目范围涵盖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

  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根据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铁路规划,预计到2020年,世界铁路的总投资额将超过15万亿元,平均每年投资金额将超过3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将超过5万公里,未来7年内的新增里程将达到3万公里以上,由此带来的高铁直接投资将超过6.7万亿元。随着中泰铁路、中老铁路的相继落地,狭义上的“泛亚铁路”已进入实际启动阶段,从云南昆明出发,终点到达新加坡,预计中国获得市场份额或将超过3,000亿元。

  2015年9月21日,《关于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的若干规定》正式发布。《若干规定》明确了维护公平竞争、清除各地市场壁垒的要求。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一方面要解决人为分割市场、设置不合理条件排斥外地企业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优秀企业自由流动,对建筑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2015年10月9日,住建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建筑业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

  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在某些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高铁、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目前政府仍然在加大投入。城市的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的空间非常大,尤其是交通设施和地下管网、海绵城市的改造将会给市政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特大型、大型城市的公共交通建设将延续很长一段时期,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人口密度为例,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比欧美一些城市的人口密度要大得多,公共交通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的主要选择。因此,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会与城镇化的进程共始终,已经建成的城市,土地资源不可再生,地下空间的使用将持续推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20年城镇化进行中,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不会停止,并逐步从特大型、大型城市发展到地级市。

  (四)对外承包工程竞争力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意味着建筑业将成为这项政策最直接的受益者。2015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540.7亿美元,增长8.2%,增速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新签合同额2,100.7亿美元,增长9.5%。201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594.2亿美元,同比增长3.5%;新签合同额2,440.1亿美元,同比增长16.2%。截至2016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已累计完成营业额1.2万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7万亿美元。

  二、不利因素

  (一)房屋、工业建筑市场空间较小

  从房屋的需求和供给来看,房屋建筑市场很难实现大的增长,将从高速增长逐步变为缓慢增长,再逐步萎缩下降。

  工业建筑发展空间存在行业差异,传统行业的建设量将回落,新兴行业的投资中,设备投资占比较大,建设投资比例将不会太高。

  (二)人工成本上升

  由于建筑行业的技术工种钢筋工、水泥工、水电工、木工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目前,从业人员多为60、70年代农民工,缺乏对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建筑行业技术工人、熟练工人出现了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建筑企业为了留住这些稀缺的技术工人,纷纷提高工资。

  (三)工程垫资与工程拖欠款现象严重

  目前建筑企业工程垫资与工程拖欠款现象较为严重,房地产开发商在住房销售出现困难时,多采取以房抵款的形式,而多数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也要2年以后才能逐渐交付,对建筑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压力。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湖北建筑业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2025-2031年中国湖北建筑业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市场供应分析、企业发展情况分析、发展前景分析、投资机会及策略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