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00平方米的展览规模,1600余家企业参展,超过10万人次观众观展……2024(第41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体博会”)5月26日在成都落幕,展览面积、参展品牌、产品品类均创历史新高。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表示,一系列创造历史的展会数据代表了行业回暖的“温度”,体育用品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没有天花板的限制。
结合各个展区的趋势新品以及展会期间各类供需会的成果,罗杰对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潜力市场空间进行梳理。他表示,目前全国体育产业发展呈现众多亮点,国内绝大多数区域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意愿和需求类目同步增加,体育消费升级态势显著。从中长期来看,海外市场的机会依旧很大,“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将是中国体育制造业进一步升级和发展的沃土。同时,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数字化潜力不容小觑,尤其是叠加现在的AI技术,科学健身、科学指导、科学运动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此外,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医结合同样有可待深度挖掘的价值。
罗杰表示,我国体育消费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拉动整体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体育领域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助力体育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基于此,展会期间举行的中国体育产业交流大会等系列论坛的主题设置都围绕“新”和“消费”两大关键词,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全面、客观地解构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新”与“消费”,并为新产品、新技术、新渠道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科技创新推动了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体博会则是转型成果的综合展示平台。罗杰表示,体育用品行业的创新进阶在中国体博会的展厅里得到非常好的展示,展出的体育器材、用品的功能及呈现形式具有显著的数字化特征,并朝着绿色化、低碳化、高效能、高质量方向发展。“让体育更好融入百姓生活,需要不断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升级。站在体育用品制造端角度,行业所能达到的水平或许有‘天花板’,但站在体育服务端角度来看,行业其实没有‘天花板’限制。”罗杰认为,未来体育用品行业要注意向产业链上、中、下游延伸,与产业链上、中、下游合作伙伴加强沟通合作,要更注重产业间的融合,注重人才的培养、挖掘,从而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的深度融合。
政府事业体育专区和运动嘉年华活动专区是本届展会的两大亮点。罗杰表示,在下一届展会,政府事业体育专区将继续保留,为政府体育事业、体育产业提供展示的窗口,推动政企合作,为会员单位、企业与政府之间搭建桥梁,促进不同城市和省份之间的互动、联动,激发产业集群、跨区域分工的化学反应。运动嘉年华活动专区将根据举办地的特点设计,强化展会的个人消费端属性,适应行业和企业直面消费者战略,让更多面向个人消费端的企业看到参展体博会的可能性,并推动运动嘉年华IP化。
展会期间,海外观众的活跃及海外展商的回归受到媒体关注。聚焦展会的“出海”需求,罗杰表示,推动供需对接一直是中国体博会的布局重点,通过观众预登记情况,组委会在展前就预测本届展会的贸易订单或将达到新的量级。从“出海”角度而言,中国体博会“出海”的需求重点在于吸引大量的海外采购商,这也是许多国内企业选择参展中国体博会的第一诉求。“海外观众的回归对参展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实现跨区域经营、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有积极意义,这也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体育制造业乃至体育产业的契机。”罗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