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养老金融已成为银行业重点发展的业务领域。而养老金融领域需要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是当下银行业需要提升的重点。
2024年以来多家银行努力补齐养老金融人才短板,铆足力量打造高端团队。近日,从兴业银行了解到,该行与中国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项目(CICE项目)达成养老金融规划师认证项目合作,打造了适用于银行系统的养老金融规划课程。此前,中信银行也启动养老金融规划人才队伍培养项目,联合清华大学开办养老金融规划人才初级培训班,全方位、多角度培养相关人才。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约为10%,年复合增长率达15.7%。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成熟,业内分析认为,养老金融领域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金融机构需要加速布局,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加速专业团队建设
近日,兴业银行与中国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项目(CICE项目)达成养老金融规划师认证项目合作,以FAR(Financial Advisors for Retirement)养老金融规划师课程为基础,联手打造了适用于银行系统的养老金融规划课程。截至目前,已有超2100位兴业银行员工顺利完成认证课程学习,为该行在养老金融领域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兴业银行了解到,该行将养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养老金融发展的工作重点,不断探索和实践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行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情况,结合CICE项目的教育资源,为员工提供定制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养老金融知识培训,旨在培养一支具备深厚专业素养、熟练掌握养老金融规划技能的人才队伍。在合作过程中,该行更加注重员工养老金融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服务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员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兴业银行将继续深化养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持续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养老金融人才队伍。”兴业银行养老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行还将积极探索与更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养老机构等的合作机会,共同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养老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表示:“金融‘五篇大文章’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宏大命题,是面向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布局,也是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为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出台政策予以引导、支持。在此背景之下,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际,加大力度从战略层面上规划、布局养老金融,而布局的关键之一就是养老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
与此同时,近期在各大银行招聘中,养老金融人才岗位亦备受关注。如农业银行在2024年秋招中推出“五篇大文章”专项计划。其中,养老金融岗拟招聘5人,主要从事全行养老金融业务领域的战略研究、政策制定、业务经营、产品设计、客户营销等相关工作;中国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5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公告显示20多个研究课题方向,其中包括“海外养老金融发展经验研究”和“国内养老金融政策及同业创新做法研究”等。
如何培养与激励行业人才?
由于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养老金融需求快速增长,养老金融供给相对不足。杨海平表示:“养老金融人才缺口主要体现在人均管理规模相对较大,养老金融队伍稳定性不足,银行想要招募养老金融人才,但发现人才市场上契合养老金融发展趋势,既懂养老又懂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不足;想要自主培养养老金融人才,却又缺乏科学的培养体系。”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也认为,银行业养老金融领域人才储备确实存在一定的缺口。“既包括养老金融领域相关的业务产品、功能、方案设计的人才,也包括在养老场景选取、渠道合作、终端用户触达等方面拥有深刻洞察的人才。”
因此,苏筱芮表示,银行在提升养老金融团队专业能力方面主要应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在内部层面,加强对内部员工养老相关知识体系的培训,同时融入业务实践;在外部层面,需广泛招聘具有养老金融思维及专长的外部人才,为养老金融的系统化搭建引入‘活水’。”
“在养老金融高端团队组建方面,首先应当选取对银行业务及养老场景两方面兼具能力的人才,其次需要借鉴本行此前高端团队的建设及管理经验,逐步向养老金融进行转型和发展,最后则是推动形成集养老服务金融、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等为一体的养老生态,以点带面不断进行扩容,为目标客群提供系统化、高质量的服务。”苏筱芮分析认为。
杨海平则建议,商业银行打造养老金融专业团队需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市场化招募帅才,重点考察战略眼光、组织能力、经营理念及对养老金融的理解,以市场化招聘的方式选择团队带头人;二是面向实战比选将才,在实战磨合中形成既能独当一面又能相互协作的中坚力量;三是面向实操练兵,通过跨机构合作搭建提升单兵作战能力的培养体系,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商业银行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主要靠优越的选人、用人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杨海平表示,“重用人才是对人才最大的尊重,也是对人才最大的激励。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要在科学甄别的基础上,给空间、给舞台、给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