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碳酸酯(PC)行业定义及生产工艺
聚碳酸酯(PC)是在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OROCO-)的一类高分子聚合物总称,根据R基的种类不同,可以分为脂肪族、芳香族以及脂环族,聚碳酸酯是一种强韧的热塑性树脂,具有高强度及高度透明性,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增速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
根据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4种工艺:溶液光气法、界面缩聚光气化法、酯交换熔融缩聚法(酯交换法)和非光气酯交换熔融缩聚法。其中,溶液光气法由于经济性差且存在环保问题,已被淘汰;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不使用有毒光气、原料苯酚可循环利用、不需要干燥和洗涤,属于环保型生产工艺,是今后聚碳酸酯生产工艺的发展方向。
二、聚碳酸酯(PC)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示意图
从聚碳酸酯产业链来看,上游是石油化工行业,包括光气、DMC和双酚A等;下游方面,主要用于电子电器、汽车工业、建筑材料等领域,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正迅速向航空航天、光学元件、光电信息等领域发展。
2、上游
双酚A是聚碳酸酯的重要原料之一,聚碳酸酯的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双酚A作为前驱体之一。2016-2022年,我国双酚A产量及需求量呈现不断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双酚A产量约为240万吨,同比增长51.71%;需求量约为282.2万吨,同比增长36.08%。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聚碳酸酯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三、聚碳酸酯(PC)行业现状
1、全球
近年来全球PC产能保持增长趋势,主要增长动能来自东北亚地区,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少量产能分布于韩国及俄罗斯,2022年全球聚碳酸酯(PC)产能超过700万吨,2015-202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57%。2022年全球聚碳酸酯产量及需求量分别为540万吨、53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9.09%、9.16%。
2、中国
1)市场规模
2012年以来,国内聚碳酸酯市场规模呈现出波动增长态势,2012年中国聚碳酸酯市场规模约为276.2亿元,2022年增长至约550.7亿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7.14%。
2)产能
聚碳酸酯(PC)的生产长期被跨国公司垄断,2015年开始,浙铁大风、鲁西化工、万华化学、利华益维远等企业陆续实现国产化,进而带动了国内PC产能快速增长。我国聚碳酸酯产能逐年攀升,从2012年的40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324万吨,CAGR为23.27%。从区域结构上看,聚碳酸酯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2022年华东的聚碳酸酯产能占比达66.67%。
3)供需统计情况
我国聚碳酸酯产量保持高速增长,2015-2022年CAGR达21.28%,2022年中国聚碳酸酯行业产量约为169.8万吨,同比增长32.66%。伴随我国电子电器、汽车等行业需求提升,聚碳酸酯行业需求稳步增长,2022年我国聚碳酸酯需求量约为279.3万吨,同比增长14.42%,2015-2022年CAGR为7.76%。进出口方面,我国聚碳酸酯以进口为主,2022年累计进口138.6万吨,出口29.1万吨。
四、聚碳酸酯(PC)行业竞争格局
近年来由于头部厂商产能的持续释放,叠加环保因素带来的落后产能出清,聚碳酸酯行业集中度持续抬升。截至2023年底,国内聚碳酸酯产能约为343万吨,共涉及16家生产企业。其中科思创、浙江石化、万华化学、鲁西化工、中沙天津和海南华盛前六家企业合计产能占比达69.68%。
五、聚碳酸酯(PC)行业趋势
1、国内产能快速释放,自给率将快速攀升
随着以科思创、帝人、三菱为代表的外资公司和以浙铁大风、鲁西化工、万华化学为代表的内资企业陆续在国内投放产能,我国的PC供应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预计未来国内PC的自给率将在未来几年大幅攀升。
2、共聚PC产品国产化将加速
我国在共聚PC方面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未来我国PC产业要想改变目前“大而不强”的局面,发展高端共聚PC产品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公司和科研院所在进行共聚PC的聚合工艺开发,如硅氧烷共聚PC和支化PC已部分实现了国产化,相信未来必然还会有更多具备不同优异性能的共聚PC产品逐步实现国产化。而硅共聚PC以其良好的耐低温性能、耐候性能、阻燃性能等在5G、光伏领域将有良好的市场空间。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聚碳酸酯(PC)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4-2030年中国聚碳酸酯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