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粉煤灰行业现状、相关政策及产业链上下游分析「图」

一、粉煤灰行业概述

粉煤灰是从燃煤过程产生的烟气中收捕下来的细微固体颗粒物,主要来自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行业及其他使用燃煤设施的行业。粉煤灰是一种固体废物,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Fe2O3、CaO、SO3、Na2O及K2O和残碳等,具多孔结构和火山灰活性。粉煤灰颗粒可为菱状、球状或多孔的不规则形状,但多为圆球状,其颜色随着铁和未燃尽碳含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部分灰样呈现灰色。

粉煤灰的基本物理性质

二、粉煤灰行业相关政策

粉煤灰作为一种工业废弃物,其综合利用已经成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粉煤灰行业相关政策频出,202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秸秆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新增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

粉煤灰行业相关政策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粉煤灰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三、粉煤灰行业现状

1、全球

粉煤灰由于其表面体积大、孔隙结构发达、吸附性能好等特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全球粉煤灰产量整体上呈现出稳健增长态势,从2015年的14.58亿吨增长至2023年的16.3亿吨,期间CAGR为1.4%。其中亚太地区是第一大产区,2023年亚太地区粉煤灰产量占总产量比重超过80%。

2015-2023年全球粉煤灰产量及区域分布情况

2、中国

1)产量及结构

粉煤灰由细小的颗粒状飞灰组成,呈玻璃状,主要为球形,空隙较大且不致密,疏松多孔,具有较高的吸附活性。随着国家对大气治理逐步标准化、制度化,火力发电厂除尘、脱硫、脱硝技术日益成熟,粉煤灰产量也随之增加。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粉煤灰产量达到8.99亿吨左右,同比增长6.14%,其中,燃煤电厂粉煤灰产生量占比约85%,其他领域产占比约15%。

2015-2023年中国粉煤灰行业产量及结构

2)综合利用量及利用率

对粉煤灰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被我国产业政策所支持,近年来进展很快。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可以减少因粉煤灰的堆积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同时可以带来一定的效益。从2000年开始,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率就已达到60%以上,并且在近20年逐步提升。据统计,中国粉煤灰综合利用量从2015年的4.95亿吨增长至2023年的7.47亿吨,期间CAGR为5.3%,综合利用率也从76.04%提升至83.09%。

2015-2023年中国粉煤灰综合利用量及利用率

四、粉煤灰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结构

粉煤灰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燃烧和燃煤飞灰等。下游方面,应用于水泥、各种轻质建材、漂珠及作为肥料和微量复合肥料领域,工业方面也可以从粉煤灰中回收铁、碳、铜、锗等多种物质。

粉煤灰产业链

2、下游

粉煤灰常用于混凝土、水泥制品等建筑材料的配制中,可以改善材料的工作性能、增加强度、降低热裂纹等。受地产投资收缩影响,水泥总体需求表现疲软,近几年水泥产量呈收缩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水泥产量为20.23亿吨,较2022年减少1.06亿吨。

2015-2023年中国水泥产量及增长情况

五、粉煤灰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粉煤灰的性质受多方因素影响,不同区域出产的粉煤灰质量参差不齐。不同的应用领域对粉煤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然而现在粉煤灰的分类并未细化,导致了不同质量的粉煤灰得不到合理的配置。目前粉煤灰只在建材领域形成了成熟的工艺流程,在金属回收、土壤修复以及吸附剂制备方面虽有相关研究,但都未进入产业化生产。粉煤灰的未来发展除了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完善工艺、降低成本外,还需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引导,使粉煤灰利用更加科学、规范。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粉煤灰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4-2030年中国粉煤灰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本文采编:CY349

推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粉煤灰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粉煤灰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主要包括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经济运行状况分析、投资潜力分析、前景趋向展望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