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晶体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电子显示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以及国内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因为各种原因而视力受损的患者数量快速增长,其中造成视力损伤的两大因素分别是屈光不正(44.2%)和白内障(32.5%)。其中白内障是由于老化、遗传、外伤及中毒等原因引起的晶状体代谢紊乱,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导致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造成白内障患者视物模糊。而通过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以取代已变浑浊的天然晶状体是治疗白内障有效的手段。
我国视力损伤因素占比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眼科疾病主要分为眼前部疾病、眼后部疾病,其中白内障疾病为全球范围最常见的致盲疾病,主要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体当中。而我国的白内障患者基数较大,目前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自2010年至2019年中国65周岁以上人口占比由8.07%提高到11.47%。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白内障患病人数持续增长。预计2020年我国因白内障而失明的患者数量将达到1332万人,对于白内障手术以及相关人工晶体的需求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主要眼部疾病分类及治疗手段一览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人工晶体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二、人工晶体产品分类
人工晶体根据性能、材料的不同可以被分为多个档次的产品。国内高端人工晶体价格4500 元以上,市场占有率约10%;中端人工晶体价格1600-4500元之间,市占率约50%;低端人工晶体价格800-1600元之间,市占率约30%;基础款人工晶体价格100-500元之间,市占率约10%。随着人工晶体进入集采名单以后,对于中低端产品的采购量明显增加。与既往的市场占有率相比,带量采购更加看重产品的性能、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质量过关国内企业产品的准入壁垒。定价规则上,带量采购通过引入竞争实现降价,以提高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可及性。
目前人工晶体的基本分类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人工晶体的市场空间
与其他器官医疗器械不同的是,视力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医疗行业对于眼科医疗器械的市场需求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医疗器材。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当中,眼科器材的市场规模占比达到7%,仅次于骨科和心血管,是全球第三大专用耗材市场。而人工晶体是植入性产品最主要的细分领域,目前全球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市场占比超过50%,预计未来多焦点、Toric等其他类型人工晶状体增速将加快。白内障手术耗材在耗材产品中占比最大,其次为视网膜手术、屈光手术耗材。诊断显示设备在设备领域占比最大,其次为白内障手术设备、视网膜手术设备等。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细分领域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由于人工晶体在部分省份逐步进入集中采购名单,各品牌进入集采的产品平均降幅一般在20%左右,部分省份降幅甚至达到50%。随着集采全面铺开,低端型、基础型、用量比较 大的产品价格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拥有更优产品梯队的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产品组合销售来抵消某个品种大幅降价的影响,且未参加集采的院外市场将成为出厂价受影响较小的品种的重要销售渠道。而基础型和中低端品牌采购量的增加会使得短期内的人工晶体市场规模出现小幅下降,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工晶体渗透率的提升和手术数量的增加,预计至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99亿元。
2016-2024年我国人工晶体市场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四、政策支持推动国产品牌替代
我国在2016年《“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提出,增强白内障复明意识,大力提高白内障手术数量和覆盖率。提到在 2020 年,力争实现县级综合 医院普遍开展眼科医疗服务,90%以上的县有医疗机构能够独立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到2020年底全国CSR达到2000 以上,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等。带量采购政策利于国产企业较快实现市场准入,扩大市场份额。我国人工晶体相关手术量远不及国际水平,高端市场被进口产品垄断,国产替代空间较大。随着国产品牌技术水平的提升,带量采购将其性价比更高的优势 凸显,能够带给国产品牌更多的市场机会。
眼科行业医疗政策支持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人工晶体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0-2025年中国人工晶体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