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概述
机器人传动系统是指在人形机器人中用于传递和控制动力的一系列机械和电气组件。它包括但不限于电机、减速器、机械手、轴承等,这些组件共同工作以实现机器人关节和末端执行器的运动和定位。传动系统的设计和性能直接影响到机器人的运动精度、速度、稳定性和负载能力。在机器人的传动系统中,通常还会集成传感器和执行器,以实现闭环控制以及提高系统的响应性和准确性。
二、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政策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前沿科技的代表,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逐渐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这也为我国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提供了有力的发展前提。《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三、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结构
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主要为钢材、轴承、减速器、伺服电机等;产业链中游为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产业链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为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
2、产业链下游
人型机器人为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主要的应用领域,随着近些年我国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快速上涨态势,2023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8亿元,预计到2028年,中国人型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将上涨至387亿元。
四、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发展现状
国内企业在机器人传动系统的核心零部件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提高了国产传动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逐渐实现了进口替代,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AI技术主导智能化发展,云计算推动“外脑”发展与共享,而AR/VR技术则主导交互方式的革新。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机器人变得更智能、更易用,同时增强了网络化和交互性,也对传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传动系统的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市场规模为51.8亿元。
机器人传统系统是工业机器人及其他自动化装置的关键零部件,可分为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和精密行星减速器。工业机器人主要使用的是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占工业机器人总成本的 30%,传动系统占人形机器人成本的36%。
五、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1、竞争格局
中国机器人传动系统市场由国际企业占主导,市场集中度高,但有国产化趋势。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呈现以下梯队情况:第一梯队公司有绿的谐波、恒力液压、上海步科、拓邦股份、秦川机床、双环传动等;第二梯队公司为鼎智科技、长盛轴承、五洲新春、光洋轴承等。第三梯队为其他中小企业。
2、重点企业分析
绿的谐波是一家专业从事精密传动装置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包括谐波减速器及精密零部件、机电一体化产品、智能自动化装备等。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医疗器械、半导体生产设备、新能源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根据公司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75亿元。
六、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发展趋势
国内企业如南通振康、双环传动等在RV减速器的精度、寿命和稳定性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产品性能达到国际一线水平,逐渐实现进口替代,降低了对进口减速器的依赖,提高了国产机器人传动系统的市场竞争力。
伺服电机将朝着高功率密度、高响应速度和智能化控制方向发展。通过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传感器技术,伺服系统能够实现更精确的速度和位置控制,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动态性能,同时具备故障诊断和自适应调整等功能,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控制器技术将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机器人的精准控制和智能决策。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机器人的运动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提高机器人的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利用云计算平台进行数据存储和处理,实现远程监控和协同控制,为机器人传动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机器人传动系统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