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空传感器行业基本概述
航空传感器是用于感测和监测航空器周围环境变化的精密设备,能将被测量的信息按一定规律转换为电信号或其他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航空传感器按功能类型可分为:飞行控制系统传感器(如加速度计、陀螺仪),用于监测飞行姿态;发动机控制系统传感器(如压力、温度传感器),保障动力系统稳定运行;环境监测传感器(如湿度、大气压力传感器),优化飞行环境适应性;导航系统传感器(如GPS接收器、惯性导航系统),提供定位与航向数据。按技术原理则包括压电式、光纤式、MEMS(微机电系统)等,其中MEMS传感器因体积小、功耗低,在无人机和新型航空器中应用广泛。按应用场景划分为军用与民用传感器,前者更强调抗干扰与极端环境耐受性,后者则注重成本与标准化。
二、航空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传感器作为数据测量的源头部件,其发展水平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早在“七五”时期就提出传感器的批量生产和产业化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各类高性能传感器需求不断释放,在国家各级政府陆续出台行业支持政策背景下,我国传感器行业正稳步向好发展,对航空传感器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航空传感器行业发展全景监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三、航空传感器行业现状分析
航空传感器是现代航空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通过感测和监测飞机周围的环境变化,确保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航空器上最重要的航电设备之一。近年来我国航空传感器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行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航空传感器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2024年持续增至242.14亿元。
四、航空传感器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结构
航空传感器上游原材料供应主要包括原材料和电子元器件。贵金属如金、铂、锗、镓等稀有金属,以及陶瓷材料、塑料、线材等。这些原材料的品质直接影响传感器的性能和稳定性,因此供应商需要具备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力。电子元器件如敏感元件、芯片、电路等,这些是构成航空传感器的基础。其技术水平和供应稳定性对中游制造环节至关重要。下游方面,航空公司、飞机制造商和维修企业等构成了下游产业的主要客户群体。
2、下游
航空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各个关键部位,如飞机的引擎、机翼、尾舵,火箭的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等。它们能够实时监测飞行器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参数,如温度、压力、速度、振动、位移等。近几年我国航空航天市场规模呈现出波动变化走势,2022年中国航空航天市场规模约为12476.9亿元,同比减少5.95%。2023年中国航空航天市场规模超过1.3万亿元。
五、航空传感器行业主要生产企业
国外航空传感器企业凭借其先进的技术、知名的品牌以及成熟的市场渠道,长期在中国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近年来,国内航空传感器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优化设计方案、提升制造工艺等措施,国内企业的产品性能和质量不断提升,逐渐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
六、航空传感器行业发展趋势
技术方面,智能化成为核心驱动力,传感器将具备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自学习、自适应功能。同时,微型化、集成化趋势明显。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航空器电动化、智能化的推进,对传感器的精度、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其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拓展。政策支持和新兴产业发展也将为航空传感器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航空传感器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航空传感器行业发展全景监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