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慧法院行业概述
1、定义
“智慧法院”是最高人民法院在2016年提出,其具体含义是“依托现代人工智能,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坚持司法规律、体制改革与技术变革相融合,以高度信息化方式支持司法审判、诉讼服务和司法管理,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人民法院组织、建设、运行和管理形态”。智慧法院的建设涵盖法院八大业务场景的智慧化:智慧立案、智慧审判、科技法庭、智慧执行、智慧审管、协同办案、电子诉讼和智慧司法管理。
2、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最高人民法院把法院系统司法统计、档案管理、人事管理等纳入了信息化建设轨道,至此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为了应对案多人少、纠纷电子化等突出问题,“智慧法院”的建设开始成为诉讼领域的热点。
二、智慧法院行业发展背景
1、政策环境
整体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法院的智慧化改造步入新的阶段,政策法规频出。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管理体制对行业内企业的规范运作、经营资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通过互联网公开审判流程信息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对于司法公开、公正性,信息传播安全性,审判流程规范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社会环境
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已发展成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自2011年以来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规模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23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收入约12.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35%。
三、智慧法院行业产业链
智慧法院产业链以法院智能化需求为核心,上游涵盖硬件、软件、数据服务、安全服务及技术提供商,中游为解决方案供应商,下游则服务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构,实现立案、审判、执行等全流程智能化升级,提升司法效率与透明度。
四、智慧法院行业发展现状
1、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2019-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累计超过15亿元(含中央财政拨款、地方配套及社会资本),年均投入约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占比约60%,主要用于全国性系统开发、标准制定和跨域平台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占比约30%,支持省级法院信息化升级;社会资本(如企业合作、第三方服务)占比约10%,参与技术研发和运维服务。
2、我国人民法院收案、结案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提升,法院审理的案件数量有了大幅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法院司法公开的信息化建设。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全国各级法院收案4557.4万件,结案4526.8万件,同比分别增长35.2%、46.9%,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了法院审判效率。
3、近期各地法院信息化建设相关项目投入
目前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建设完成,法院信息化4.0版的主体框架已经确立。在新时期,各地法院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力度也在持续加大,行业发展前景开阔。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开的资料,近期,我国各地法院在信息化建设相关项目上的投入主要如下: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智慧法院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五、智慧法院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格局
全国法院信息化在最高人民法院的顶层规划设计之下,由于客户规模固定,通过多年的建设,体系已较为完善,市场化程度高,行业生态基本稳定。华宇软件作为行业中龙头企业,业务覆盖领域广泛、技术优势明显。行业中其他企业如新视云、华夏电通、天翼视讯、东软载波等也逐渐扩大其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业务向更多领域延伸。
2、重点企业介绍
北京华宇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其主营业务是向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提供业务信息处理、综合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多方面的应用软件系统,并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应用解决方案。业务涵盖法律科技、教育信息化、智慧政务等领域。华宇软件形成了面向法院全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的转变,独立自主研发法律人工智能认知引擎“元典睿核”,该引擎以法律知识图谱为核心,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打造法律认知能力和提供法律知识智能服务,是华宇软件智慧法院、智慧检务等创新方案的核心。
六、智慧法院行业发展趋势
1、系统间更为紧密的数据互通
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在立案、审判、执行、破产等司法程序及多元化纠纷解决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各个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亮点频现,特点突出。但在各平台、系统的功能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共享不足的“审、执”办案平台沟通不畅的问题,信息孤岛现象逐渐在法院内部各系统之间形成。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依旧停留在建立满足单项需求的平台,缺乏系统之间信息的共享机制。虽然现阶段法院信息化发展存在区域性,有些法院仍在初级信息化阶段,但是对于拥有成熟审判、执行系统的地区,未来信息共享、数据交换体制将会进一步发展。
2、数据系统集成化,法院业务协同化
法院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政法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要求越来越高。减刑假释案件信息处理、道路交通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刑事案件多方远程庭审等跨政法部门的信息平台应运而生,但这些平台仍未贯穿法院最为主要的审判执行业务领域,并且呈现区域不平衡性。例如正在全国法院推进的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就迫切需要打通公检法的电子卷宗流转。智慧法院的网络化首先要求法院之间、法院内部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以理顺各部门关系,将各方能量叠加。据初步统计,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开发117个应用系统,北京、浙江等法院均已开发超过110个应用系统,未来应用系统的个数将会继续增加,而随之带来的系统互联互通需求、难度的加大,将会影响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影响法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质量。因而数据系统的整体集成,促使各个法院进行信息互联是未来法院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3、查漏补缺技术增强,系统安全性升级
没有完美的系统,安全系数不够高是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时存在的通病,但是司法工作由于涉及公平正义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可忽视,增强法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永恒的议题。在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议题。《人民法院信息安全保障总体建设方案》为信息安全建设提供了宏观指引;最高人民法院涉密内网目前完成分级保护测评,其办公区及巡回法庭实现涉密内网覆盖;法院专网、互联网基础网络、重要应用系统等安全保护三级备案、测评,网间数据安全交换。但值得注意的是,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和司法工作连续性的因素依然存在,对当事人而言,其隐私的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信息化在推动司法工作阳光化的同时必然面临在每一个案件中如何避免泄露当事人隐私的问题。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中国智慧法院行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竞争格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5-2031年中国智慧法院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