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主战场大安示范区的吉林省长岭县试验田举行的测产工作中,专家组实地测得:
通过种植豆科饲草田菁并全量还田,当地土壤pH值由原来的10.14降低到9.57,提升土壤有机质10%以上,第一茬亩产新鲜饲草2.03吨,实现了重度盐碱荒地的有效改良。
这一成果为我国盐碱地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奠定了绿色高效的生物改良技术基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我国有5亿亩左右的盐碱地,其中包括6000万亩最具粮食增产潜力的东北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该类型盐碱地土壤pH值高、改良利用困难极大,特别是盐碱旱地。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曹晓风院士科研团队近年来开展了优质牧草选育和盐碱地改良利用系列研究工作,以期实现盐碱地的绿色改良,将盐碱地对农作物生产的劣势变为发展牧草种植的优势,建立与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农业新格局。
该科研团队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对800余份植物种质进行了重度盐碱地的大田筛选,获得了极耐碱的豆科绿肥田菁。为培育耐盐碱田菁优质品系,研究团队以国内外收集的400余份野生种质为材料,利用野生驯化和杂交选育方式,选育出耐盐碱高产田菁品系“中科菁1号”,并在大安示范区的长岭试验田种植。
通过种植表明,该田菁品系具有耐盐碱、耐涝性突出等特点,配套团队研发的相关丰产栽培技术,在pH9以上的苏打盐碱地,可较好生长,具有晚熟、植株高大、分枝多、产草量高、蛋白含量高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