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工作经验、资产和社交关系相对较弱,面临特殊的就业压力。新形势下,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就业举措。
提高青年初次就业成功率——
经验表明,破解青年就业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让青年获得第一份稳定的工作并获取经验。只有及时妥善应对短期的问题,才能避免其转化为长期顽症。
相关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年失业问题,尤其是着力提高青年初次就业率。除了要求国有企事业单位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外,还针对吸纳就业较多的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等,出台有力度的促就业政策,引导用人单位更多吸纳初次就业青年。
突破“无工作经验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逐步提高。不少用人单位希望入职员工一上来就能工作,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不断提升。
对初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而言,在校期间可有意识地增加实习经历、提高岗位实践能力。相关政府部门可推动建立一批“青年实习基地”,广泛开发实习岗位,多渠道搭建对接平台,让青年在步入劳动力市场前能有更广泛便利的实习机会。
在搭建参与渠道、建立“实习基地”的同时,可对吸纳就业实习的单位按规定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支持,有效提升企业和青年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放宽往届毕业生帮扶政策——
我国先后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持续实施青年专项技能培训计划、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等。2023年,上海出台新一轮“3+1”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促就业政策措施,实施多项毕业生就业补贴新政,启动帮扶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就业的“十个一”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等,全力确保青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应该看到,2023年的就业政策比2022年的覆盖范围更宽泛。除了应届生,还开始更多顾及往届生。比如,在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方面,补贴范围扩大至招用本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本市登记失业3个月及以上人员或登记失业的16岁至24岁青年的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
稳定和扩大青年就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议政策还可以进一步放宽。比如,延长毕业后帮扶年限和范围,让家庭经济状况允许并有志于“间隔年”“慢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未来也能得到和应届毕业生同样的就业政策帮扶。
为青年群体提供专场式就业服务——
引导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积极吸纳失业青年,从岗位创造端发力,挖掘需求潜力,增加技术类、科研类和管理类岗位,进一步扩大就业岗位供给。
同时,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一些不合理限制,降低中小微企业贷款申请条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创业扶持力度。
制定长期稳定的青年就业政策——
青年失业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除了季节性、周期性因素,背后还有中长期的结构性因素。因此,破解青年就业问题,短期内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并不够,还需要系统施策、综合施策。
比如,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劳动者与企业的匹配效率。
又如,为雇用和吸纳应届毕业生的企业提供更多税负减免或补贴,并推动相关政策落实落细落地等。
要打出政策组合拳,从帮扶经营主体、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供需匹配、完善就业服务等各方面多管齐下,不断健全促进青年就业的系统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