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经济”升温全国各地都迎来旅游消费热潮

2

“火车票卖得太快了,想出游就得提早预订。”“暑假一到,酒店的价格也比平日贵了不少。”“热门景区的热度,简直比最近天气的温度还要高。”……景区“一票难求”、到处“人满为患”,这是曹女士这次来北京旅游最为深刻的感受。

实际上,不仅是北京,进入暑期,随着旅客出行意愿明显攀升,全国各地都迎来旅游消费热潮,这背后也折射出国内消费回暖、市场热度提升的良好趋势。

2023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经济恢复向好、消费场景拓展、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居民消费稳步扩大,市场销售额增长加快,尤其是以旅游业、餐饮业为代表的接触型、出行类消费持续升温,为经济运行稳步回升提供了基础支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8.2%,明显快于2022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较2022年全年贡献率明显提升。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看,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8.4%,快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

2023年《政府工作》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推动文旅消费等。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下一阶段的消费形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近日表示,下一阶段,就业形势将继续改善,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有利于带动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同时,推动新能源汽车销售、绿色智能家电等促消费政策显效,有利于扩大消费,促进经济恢复向好。

“预计消费修复的节奏将会是温和的、渐近的。”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提出,随着经济持续修复以及宏观政策进一步发力,消费有望延续恢复态势。但考虑到疫情“疤痕效应”依然存在,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回升仍需时间。

旅游市场开启火爆模式

热门景区游人如织,网红餐厅一“桌”难求,机场和火车站人流量井喷,随着暑期到来,多地旅游市场开启火爆模式。

去哪儿网数据显示,6月23日后,暑期机票预订量进入快速增长期,7月首周为首个预订高峰,此后每周预订量都将维持在较高水平,预计将持续到8月13日后才会逐渐下降。根据携程发布的《2023暑期预订趋势洞察》,2023年暑期市场热度有望全面超过2019年同期。通过上述这些数据,我们也能感受到我国消费市场的旺盛活力。

实际上,不仅是暑假期间,2023年以来,随着各类服务消费场景的恢复,餐饮、交通、旅游等居民服务消费都实现了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7%,明显快于全部消费支出增速。特别是“五一”假期期间,全国旅游出游人次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出行距离和消费活跃度创历史新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消费成绩单”。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分析称,2023年年初开始,旅游业快速恢复,仅用半年时间就达到了2022年一年的水平。暑期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出游人次就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暑期档票房也已突破百亿元大关,时隔4年重回“百亿元时代”,同时也成为我国影史票房最快破100亿元的暑期档。下半年,随着需求企稳回升,就业形势逐步缓和,各地促消费政策不断加码,叠加消费场景的进一步增多,消费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奂劼看来,2023年6月,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续扩张,餐饮消费连续大增,表明服务业恢复情况较好,且有望延续。近年来,服务消费占整个消费市场的约四成,服务业持续好转,对消费加快恢复有较大促进作用。同时,三季度开始进入传统消费旺季,消费场景也更为丰富。暑假、“十一”假期、“双11”和“双12”等均对消费有较大推动。

另外,随着暑期的到来,各地演唱会、音乐节、体育赛事不断,“夜经济”也在2023年暑假期间表现亮眼。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消夏避暑夜游2023》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夜间旅游出行意愿强烈,95%的受访者表示2023年有夜游出行计划。夜游已成为人们消夏休闲和避暑旅游的重要方式。驴妈妈旅游网发布的《2023暑期出游趋势》显示,7月以来,平台预订夜游产品的门票订单环比增长135%,出游人次环比增长67%。

“从‘夜经济’所带来的消费增量来说,对于拉动消费的直接作用可能相对有限,但‘夜经济’丰富了城市消费场景、活跃了消费气氛、增添了‘烟火气’。”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当前居民消费信心相对不足、消费恢复相对温和的背景下,“夜经济”有助于提振居民消费热情、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政策发力推动大宗商品消费

在消费结构中,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具有消费占比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特点,其稳定增加对提振消费至关重要。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

2023年以来,消费恢复主要体现在服务业上,相对服务消费而言,大宗消费恢复较慢。注意到,汽车是消费市场的顶梁柱,新能源汽车则是当前汽车消费增长的主引擎。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市场占有率、保有量均创历史新高。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还面临一些堵点和痛点,例如,充电设施依然不足,农村地区适销车型有待进一步丰富、使用服务条件不尽完善等。而在家居消费方面,受多重因素影响,家电、家具、家装等消费则表现较为疲弱。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家具零售额同比增长1.0%和3.8%,建材零售额同比下降6.7%。

针对这些问题,近日多部门密集发布政策举措,为汽车消费和家居消费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例如,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工信部发布公告,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再次延长;商务部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四个方面、11条政策举措,促进家居消费恢复和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了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使用成本、加强汽车消费金融服务等10条措施,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

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因其所需花费的金额较大,在较大程度上考验着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叶银丹表示,当前经济仍在恢复期,居民消费能力、消费信心均还在恢复当中。因此,这些财政、金融、产业等方面的刺激举措从降低大宗消费购买的价格门槛等多个方面,帮助居民提高消费能力,提振居民的购买欲望,有助于促进相关大宗消费恢复。

增加收入提高消费意愿

从中长期来看,促进居民消费离不开就业和收入改善,要让消费这辆“马车”真正跑起来,即期消费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较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疫情发生之前的水平,特别是青年人口失业率仍在攀升,显示稳就业仍需加力。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30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7.4%,由此来看,工资性收入仍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只有就业稳才能保证收入稳、消费增。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撰文提出,短期内要持续做好稳就业促增收的各项工作,落实落细稳就业政策措施,尤其是要促进青年等重点群体就业,以增加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中长期,还应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变革,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促成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秩序规范的市场格局。同时,继续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扩大农民群体消费。

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近日表示,将持续做好稳就业促增收的各项工作,落实落细稳就业政策措施,促进青年等重点群体就业。同时,依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系统推进收入分配领域重点工作,强化重点群体支持和帮扶,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积极探索促进居民增收有效路径。

要创造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水平同步增长的环境和条件,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带动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带动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同时,还要进一步减轻居民的纳税负担,根据各地区经济情况差异化上调个税起征点。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广东旅游业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广东旅游业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主要包括文化融合分析和研究、信息化发展、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趋势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