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1219亿元,同比增长约25%,规模创历史新高。尽管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但做大农业保险“蛋糕”,持续推动提升保险业服务“三农”能力的任务依然艰巨。
近年来,我国基本形成涵盖灾害预警监测、植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收储调控与贸易救济等在内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现13个粮食主产省份826个产粮大县全覆盖,在保证粮食安全、稳定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供给不足、需求不旺等问题。如何更好地将政策落到实处,加快扩大农业保险产品范围,尽快实现农业保险持续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对于经济社会行稳致远至关重要。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当前,我国农业风险管理还存在风险认知不足、风险预警能力不强、风险管理工作合力不够等突出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农户和保险公司出于各自利益考虑,参与农业保险的意愿并不强,部分农民靠天吃饭、依赖政府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加上低收入与高费率的矛盾让他们不愿自缴保费购买保险,抑制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与此同时,由于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率特点,也令众多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承保意愿不高。以某大型财险地市分公司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农业保险业务为例,种植险累计收取保费1.23亿元,累计赔付金额达1.94亿元,赔付率高达157.6%。尤其是在2020年,由于遭受大范围的冻灾,赔付率达到了453.8%。这种超高的赔付率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因此,面对近年来部分省市保险公司出现的较大程度的超赔问题,政府需要研究再保险、大灾风险融资安排等制度选择与设计,健全和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制度。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扩面、增品、提标”,要在提升农业保险深度和密度上下功夫。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面积达21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4%,承保农作物品种超过210种,基本覆盖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糖料、油料、生猪等主要大宗农产品,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从实际情况看,各方呼吁扩大中央财政保费补贴险种范围,将规模大、特色强的地方农产品纳入补贴范围。也因此,如何进一步促进农业保险规范经营、优化服务、提升效率,加快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事业,是保险业正在着力攻克的课题。
为了适应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基本国情,我国要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形态,克服传统农业保险产品经营成本高的不足。在促进经营模式创新方面,建立普惠性农业保险体系,由政府全额补贴保费,提供最基本的风险保障,农户可以根据需要通过额外缴费提高保障水平,以指数保险弥补传统农业保险产品的不足。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运用科技手段降本增效、向更精细的专业化经营转型。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突破60%,充分体现了“凡是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但也要看到,近年来各种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给粮食稳产增产带来极大风险,农业的基础研究、底层技术、原创性成果依然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转变。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的要求,更需要农业保险依靠科技赋能提高管理水平,成为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石,从而开创一个补贴有效率、产业有保障、农民得实惠、机构可持续的多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