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变苹果地里长出“金果实”把脱贫产业种在家乡

1

“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抱娃回家的照片感动无数网友,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她的家乡——凉山州越西县。

越西县丁山乡丁埝村,有着35年种植苹果经验的杨仕华拿起剪刀,熟练地剪掉一株苹果苗的枝丫,指着断口处给学员讲解修剪技巧。农村电网、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的完善,给越西苹果插上翅膀,“飞”出了大山,远销北上广等地。

2020年11月,越西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杨仕华不仅带着家人脱贫,还将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其他种植户,带动周边上百户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

35年坚持只想在家乡种出好苹果

从凉山州甘洛县出发,沿着国道245向南走,在蜿蜒的盘山路尽头,就是镶嵌在群山腹地之间的越西县城。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这里的油菜、苹果、花椒等长势喜人。

趁着三月春光,一行在越西县丁山乡丁埝村找到了村民口中的苹果手艺人——68岁的杨仕华,黝黑的脸庞和银黑交织的头发,满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以前的苦日子不能忘。”小时候一家人挤在土房里,没有通电,太阳落山后,屋内一片漆黑,煤油灯都要省着用,“吃的只有土豆、苞谷,吃不饱,吃肉就更难了。”

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为了告别苦日子,越西县政府和村民都在想方法。

“光靠种土豆、苞谷,很难改变现状。”穷则思变,当初和他同辈的青年很多都外出打工了,“我想了很久,决定留下来种苹果。”

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的决定一坚持就是35年。

玉米变苹果地里长出“金果实”

1986年,杨仕华看着市场上售卖的外地苹果,心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种苹果。祖祖辈辈都靠种玉米、土豆为生,但始终挣不到钱,“越西的自然环境很适合苹果生长,苹果的经济价值肯定比玉米高。”

说干就干,杨仕华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买了一批苹果苗,夫妻俩把三亩地里的土豆和玉米挖掉,种下了苹果苗。“当时有不少邻居提醒我,说万一苹果种失败了,不仅赔本,全家还要挨饿,不如专心种土豆,至少有口饭吃。”

“3年。”精心照料苹果树3年,拮据地过了3年,才有真正的收获。果实成熟时,夫妻俩一边摘苹果一边哭,种出来的苹果个头不大,果味比较重,当他挑着一担担苹果到市场上卖,换回第一笔钱时,“全家人看到了希望。”

看着杨仕华家的苹果收成不错,周边不少村民也加入了种苹果的队伍。但他说,生意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其他地方的苹果进入挤占了当地苹果市场,苹果产业发展遇到瓶颈。

“本地市场饱和,能不能卖到外地呢?”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杨仕华积极换代新品种,并开始拓展外地市场。

一份脱贫答卷苹果花椒成为农业主导产业

2014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大地,越西县对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因地制宜制定了脱贫计划,并对当地的基础设施进行了系统性完善。

为改善当地供电情况,2016年,国网越西县供电公司启动了第一批农网改造,到2019年,越西新建、改造供电项目多达49个,涉及27个乡镇,让当地百姓真正从用上电进入用好电。

“家里的灯亮了,通过电视了解到更多外面的情况,加上乡村道路不断‘升级’,苹果的销路不再受限。”近年来,在儿媳的帮助下,他们还做起了电商,把苹果卖到成都,甚至远销北上广等地,“苹果还在树上就被提前订购了,年收入也达到了8万元左右。”

在杨仕华的悉心指导下,带动了周边上百户村民、6000余亩苹果园发展。只有更多人掌握了技术,越西的苹果产业才会发展得更好。

2020年11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越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摘掉了贫困帽子。

如今,杨仕华坚守35年的苹果产业,也在当地扎根并不断发展壮大。据悉,越西县已将苹果和花椒作为农业主导产业,“越西苹果”“越西贡椒”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发展了10万亩苹果、20万亩花椒、30万亩核桃等现代农业产业。

这份沉甸甸的脱贫答卷并不是终点,新的目标和规划已来,越西全县各族干部和群众眼睛盯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个“大棋盘”,心中装着乡村振兴这个“全景图”,续写乡村振兴的新一轮答卷。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苹果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2025-2031年中国苹果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主要包括行业竞争情况分析、企业运营分析、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