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将于7月4日至6日在上海举行。在已经连续7年参与承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徐汇滨江,去年大会后启动建设了全国首个、上海唯一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挂牌9个多月来已集聚80余家大模型企业。
在徐汇滨江,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应用于能源、金融、旅游、教育等“千行百业”。今年5月,徐汇行政服务中心上线全市首个政务服务大模型,技术支持来自阿里云,目前阿里巴巴位于徐汇滨江的新园区已投入使用。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相较“竞争对手”,徐汇滨江的AI企业更看重生态的协同共建——“自主研发”无论出自谁手,都会令同行感到振奋。这恰好呼应了模速空间建设的初衷:力争代表上海和国家赢取全球科技战略竞争主动权。
高度的产业集聚和技术聚合,让扎根在此的企业、研发机构、创业团队都能以更富远见的视野格局,思考人工智能之于人类、地球乃至宇宙的影响力。“以善智促善治”推动AI向善,不仅是行业企业的愿景,也呼应了今年大会的主题: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
803亿元,这是去年徐汇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总产出;超30%,这是近五年来徐汇人工智能产业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连续7年承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溢出效应,正持续推动徐汇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力争在“十四五”期末达到千亿级规模。
目前,模速空间一期、二期2万平方米已投入运营,未来总计将提供10万平方米的大模型产业办公场地。与物理空间同步亮相的还有模速空间的算力调度、开放数据、评测服务、金融服务、大模型合规指导中心等全要素功能平台,构建起辐射上海和全国的大模型服务枢纽。今年3月,徐汇区成立新型工业化推进办公室,聚焦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备案服务是模速空间吸引不少优质企业入驻的“加分项”。据悉,目前徐汇已累计支持22个大模型通过上线备案,占全市总数的2/3。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还将发布《徐汇区关于支持西岸人工智能大模型科创街区建设的扶持意见》,以期培育更多垂类应用的链主企业,吸引更多大模型企业及人才。
算力决定了模型的速度,语料决定了模型的质量。政府部门对于产业发展深刻、精准的认知,让不少企业都与徐汇区一拍即合,决定入驻。
经营大模型语料数据的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入驻模速空间的库帕思是典型的大模型基础层企业,目前已完成语料运营平台1.0建设,按照“采、洗、标、测、用”五位一体布局,可实现语料按需定制交付。
今年大会期间,库帕思将与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等举办语料专题论坛,发布AI语料产品、运营平台、建设导则,围绕高质量语料高效赋能大模型产业发展,向市场传递重构语料生态的顶层设计理念,促进语料生态完善。
在模速空间,去年11月入驻的达卯智能是一家具备能源大模型全栈自研能力的高科技企业,可为算力、交通、工商业等行业提供自适应能量系统的模型评估、模型训练、模型微调、模型应用等专业服务。
达卯智能CEO秦岳介绍,达卯智能的能源大模型和“生成式AI虚拟电厂”应用,已实现对源网荷储数据的深度学习和精准预测,能为能量系统动态平衡提供最优策略,眼下正作为徐汇区能源大模型垂类示范应用场景,在徐汇滨江开展专属模型训练和AI虚拟电厂应用示范。
让区域内的人工智能企业和机构共同参与治理,是徐汇滨江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重要逻辑。
以“西岸数字谷”为品牌,西岸智塔、模速空间等徐汇滨江的AI生态主要承载地,已分别构建起“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垂直硅谷”架构和“一家企业自成一个大模型体系”的科创街区形态。2020年正式启用的西岸智塔,目前已集聚1位图灵奖得主、8位院士、150余位博士和近3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入驻办公,累计产生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1万余项。
在智力汇聚和载体集聚的基础上,徐汇滨江区域内大模型产业生态持续优化,通用模型平台开始发挥磁吸效应。眼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极氪汽车、央视上海总站,MiniMax与米哈游、作业帮等企业的大模型生态协同已初具规模。
良性的产业发展生态是“AI向善”的基石。“迈向AGI(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能为人类创造更多价值,而非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AI是否会取代人类”这一议题,一位模速空间的企业负责人这样描述:大模型能为人类提供决策支撑和可能性分析,帮助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在AGI真正实现之前,AI与人类将是协同互进的关系,人类始终是为AI指引方向的那一方。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在滴水湖AI创新港成立。作为临港新片区人工智能企业和应用场景集聚的新空间,滴水湖AI创新港自去年8月至今,已经导入了宁德时代智能、中科创达、商汤绝影、兰桂骐等前沿产业重点企业60余家,覆盖前沿智算芯片、软件工具、智能终端、智能算力等产业链多个环节,吸引相关产业人才超3000人。
软件学院的落地,进一步填补了基础创新、人才供给、国际交流等环节的缺口,使临港新片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更趋完整完善。
AI芯片设计企业要完成流片和客户验证,整车操作系统要实现自主可控……港滴水湖AI创新港内概伦电子、华大九天、滴水智行等行业龙头企业急需研发和人才资源,支撑技术和产品的进一步迭代创新。比如滴水智行,作为上市公司中科创达的全资子公司,正和临港新片区共建整车操作系统“滴水OS”。滴水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公司希望能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另一方面,公司需要更多产业人才,最好是在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动态和技术、拥有项目经验的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的基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正是滴水湖AI创新港的企业所需要的。华师大也希望能进一步疏通从原始创新到转化应用间的堵点,针对市场需求强化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加速学术成果落地;学校培养的人才,也要能迅速进入行业,为产业发展赋能。
为推动人才链、育人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协同发展,新成立的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把办学前移到产业一线”,办学地点就设在滴水湖AI创新港内。学院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学校出人才,企业出课题和资金,让科研更贴合市场需求,具备更多落地转化的价值。
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成立的同时,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平台和临港工业软件产教融合平台同步设立。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健表示,商飞上航工业、上海微电子、华大九天、东软集团等诸多共建企业对面向航空航天、轨道交流、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安全可信控制软件有迫切需求,两个平台将与其共同致力于可信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
基于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产业的强关联性,目前,临港新片区正不断推动集成电路设计、设备、材料、制造、封装、测试、离岸贸易等全链条布局。今年是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突破的一年,1—5月产值已达93.5亿元,全年将有望突破200亿元。临港新片区还瞄准下一代半导体——宽禁带半导体,将牵头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全国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链最全、创新能力最强、应用生态最好的基地,进一步赋能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场景方面,临港新片区在智能驾驶领域布局领先,已形成智能出租、智能公交、智能重卡等多业态应用格局。
应用场景牵引、软硬件产业支撑下,临港新片区正在滴水湖AI创新港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重要集聚地。港城集团正与浦东软件园联合引入算力、算法、数据、人工智能模型头部企业,共同打造垂直应用领域的AI模型生态体系。
1.7米 48千克
在ChatGPT、Sora之后,又一个AI概念火遍全球——具身智能(Embodied AI)。
7月6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闵行区经委、区投促、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将共同举办“2024WAIC具身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链生态论坛”。
值得关注的是,一批闵行企业也将在现场进行新产品首发。其中,一款“身高1.7米的全尺寸机器人”格外抢眼,不仅实现了单腿跳跃的操作,其具有的高达490牛·米的髋关节峰值扭矩,还刷新了行业纪录,可满足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高爆发要求。
具身智能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图灵在当年的论文《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定义为机器像人一样能与环境交互感知、自主规划、决策和执行。
2024年,随着AI大模型横空出世,具身智能在学术界和产业界掀起浪潮。图灵奖得主、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认为,人工智能领域下一个挑战将是实现“具身通用人工智能”。微软、谷歌、英伟达等大厂都对具身智能展开了大量研究。
本周六的2024WAIC具身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链生态论坛上,将有3家企业的产品首次发布。同时,长三角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业链联合体将正式成立,闵行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趋势分享及图谱也将首次亮相。
在具身智能战场上,世界技术巨头们正投入巨大的资金和资源展开激烈角逐。作为上海市四大人工智能创新融合载体之一,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也不甘落后。经过几年的发展,这里已聚集形成了“机器人天团”,比如人们熟知的达闼机器人、方酋机器人、博珖机器人、智世机器人、鲸鱼机器人、海神机器人等。
今年,这些代表企业更是乘势而起、动作频频。论坛上,来自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非夕科技、飒智智能和钛虎机器人等企业,也将重磅发布各自的最新优势产品。
其中,非夕科技发布的具身智能大脑系统,提供机器人“看”“听”“移动”“决策”等基本能力,其Any Skill系列的原子技能可让机器人将不同的能力更好地配合在一起,实现更复杂的行为,可应用于零售分拣、家庭服务、商业服务、科研教育等场景。飒智智能发布的双臂机器人,通过激光视觉多通道微米级导航定位技术,可使机器人精准找到作业工位,同时,搭配力觉传感器,让机器人能够轻轻拿起东西或进行精细操作,生产过程更加高效。钛虎带来的是T170A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身高1.7米,自重48千克,相比于行业同类型机器人60—70千克的自重轻便不少,具有高达490牛·米的髋关节峰值扭矩,刷新行业纪录,满足了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高爆发要求。
智能机器人正在具身智能的加持下,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力,成为制造业的新变革者。今年4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具身智能峰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至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到2029年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超过30%。
上海闵行正聚焦人工智能加快发展“四智”产业。2019年7月诞生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系统、智能传感器、智能新硬件”等“四智”产业。2023年,试验区全域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600亿元,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市首批17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试验区与张江、临港、徐汇西岸等其他载体区域错位发展,计划用10年时间打造千亿产值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