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机器正在高速运转,偶有几位工人穿梭巡视;全自动物流包装系统把刚下生产线的筒纱输送至包装车间,码垛、搬运、打包、入库等环节“一气呵成”……近年来,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助力纺织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数据产生价值
“织机纱线还剩多少、什么时候切换布料,现在是一目了然。”站在公司的数据大屏前,看着上面闪烁着的每台织机运转情况,浙江鑫海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海斌感慨万千。“放在两三年前,为了了解这些数据,我们专门配了6个抄表工。常有笔误不说,效率也很低,一般要在24小时后才能知道机器运作情况。”
在传统纺织车间,生产状态往往依赖于人工抄表来记录,数据记录不全也不准确,更难以实现实时同步。鑫海纺织所在的浙江省兰溪市,主导产业就是纺织业。这里拥有国际先进织机2万多台,生产的全棉休闲弹力面料占全国八成,牛仔面料出口占全国七分之一。但是,由于这些机器设备来自不同国家,型号不一,通信协议不同,机器间无法“对话”。
数字化改造后,全流程、各工序的设备全部联网,企业管理者和工人通过车间看板、手机和手环等设备,就能实时监控生产状态,推送和接收生产任务。这样一来,生产状态能实时管理,数据能自动记录,报表能自动整理,统计人员工作量减少60%,生产计划安排效率也提升30%。
工业互联网的助力远不止这些,智能验布、智能物流仓库、自动引导运输车、设备数控化更新等新技术的出现,让兰溪的纺织企业走上了智能制造道路,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比比皆是。许多企业还用上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和MES(制造企业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未来,最重要的就是数据利用,让数据产生更大价值。”
解决行业痛点
近年来,纺织行业招工难、用工贵,产能大而利润薄等问题日益突出,发展遭遇困境。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纺织行业带来了生产、研发、供应链管理、渠道运营等环节效率的显著提升,有效解决行业痛点。
在工信部发布的2021年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有3个纺织项目入选“工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协同”解决方案试点示范。
例如,威海纺织集团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了服装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采用多种工业软件,汇聚上下游的采购数据、生产数据和销售数据,实现服装产业链的资源集成,提高各环节的协同竞争力。
“工业互联网联通了工厂订单接收、物料调度、生产设备、能耗管理、排放监测、库存管理等的整个生产链路,帮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还可以辅助管理者决策,通过智能排产、智能配色等功能,实现智能化生产,解决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定制之间的矛盾。”工业互联网对纺织业的赋能还体现在,能有效衔接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使企业能够更敏锐地根据下游需求调整产品布局,更合理地选择供应商,更有效地应对断供断链风险。
应用持续深化
据统计,2022年一季度,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大关,已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在纺织业,工业互联网的行业应用也不断深化,加速行业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
在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上线缝制设备“产业大脑”,相关企业加入后,只要输入上下游需求,系统便可精准推送,提供产业价值、上下游分析,还有专业的专家团队帮助解决数字化运营难题,节约企业数字化改造综合成本60%以上。
《山东省现代轻工纺织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提出,支持打造行业典型应用场景,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和推广力度,引导更多企业上平台、用平台,促进产业链对接重构。
广东省将在轻工纺织等行业集中度较低的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集群上下游企业实施标准统一的数字化改造。
未来,政府可以加大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适时出台产业大数据开发利用和安全管理条例,协助开发建设产业链知识图谱和共性平台等,化解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困境,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持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