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激光加工控制系统行业主管部门及主要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图」

一、激光加工控制系统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1、行业主管部门

激光加工控制系统行业主管部门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的主要职责包括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进行高技术产业中涉及高端制造、新材料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的拟定及组织实施以及工业日常运行检测等。

2、行业自律组织

激光加工控制系统处于激光高端制造领域,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是中国光学学会及其下属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学会是我国光学与光学工程等领域科技工作者的民间学术团体,以团结国内外科学家为光学与光学工程等领域推动与实现科技发展为宗旨,围绕光学及光学工程科技领域开展以下主要业务活动:(1)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及科技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自助创新;(2)鼓励并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贡献;(3)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促进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4)举荐科学技术人才,依照有关规定经批准表彰奖励优秀科学技术工作者;(5)开展科学论证、咨询服务,提出政策建议,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评估、成果评价,参与技术标准制定、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认证等任务;(6)开展民间国际科学技术交流活动,促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发展同国外的科学技术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友好交往等。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按照中国光学学会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团结广大光学科技工作者,开展光学科技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光学事业的发展。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其主要职能包括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对各地软件企业认定机构的认定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负责软件产品登记认证和软件企业资质认证工作;订立行业规范,约束行业行为,提高行业自律性;协助政府部门组织制定、修改本行业的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以及本行业的推荐性标准等。

二、激光加工控制系统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激光加工控制系统主要应用于激光先进制造及软件领域,故激光加工应用与软件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对激光加工控制系统行业生产经营具有较大影响。

激光行业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政策名称

发布机构

颁布时间

主要内容

《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科技部、发改委等 2020年1月 要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网络协同制造、3D打印和激光制造等重大领域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6月 着力推动绿色智能家电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节能、智能型家电研发,鼓励开发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家电组合产品和一体化产品。重点突破柔性OLED显示、激光投影显示、量子点背光、小间距LED背光等新型显示技术,逐步实现超高清、柔性面板和新型背板量产,加快超高清视频关键系统设备产业化。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自然资源部 2018年10月 统筹推进陆海卫星后续星、以及SAR、高光谱、激光、重力等新型遥感卫星等的建设,建立卫星指标设计与仿真验证系统,构建卫星检校精度验证技术平台,发展新一代自然资源遥感卫星体系。
《知识产权重点支持产业目录(2018年本)》 国家知识产权局 2018年1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了62项细分领域,明确了对包括激光制造,大功率激光材料,激光增材制造熔覆喷头等核心部件在内的相关领域进行知识产权的支持,高效配置知识产权资源。
《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十二部门联合 2017年12月 提升高光束质量激光器及光束整形系统、高品质电子枪及高速扫描系统,大功率激光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等精密光学器件、高精度阵列式喷嘴打印头/喷头,处理器、存储器、工业控制器、高精度传感器、数模模拟转换器等器件质量性能。突破数据设计软件、数据处理软件、工艺库、工艺分析及工艺智能规划软件、在线检测与监测系统及成形过程智能控制软件等增材制造核心支撑软件。
《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7年10月 在再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高端化、智能化的生产实践不断涌现,激光熔覆、3D打印等增材技术在再制造领域应用广泛。
《“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科学技术部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2017年6月 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要围绕网络协同制造、3D打印和激光制造、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基础材料与先进电子材料研究等基础研究,解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基础问题,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科学支撑。
《“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7年5月 面向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电子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疗仪器等战略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实现高端产业激光制造装备的自主开发,形成激光制造的完整产业体系,促进我国激光制造技术与产业升级,大幅提升我国高端激光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国际竞争力。
《2017年度增材制造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科技部 2016年10月 面向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和新型功能器件制造,建立超快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多尺度理论与观测体系,从电子层面理解光场调控下微纳加工的新现象和新效应;研究超快激光时域/空域分布对电子动态和材料性质调控的加工新原理、新方法及其前沿应用,设计和加工若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型微纳功能器件。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 2016年11月 研制推广使用激光等主流增材制造工艺装备。加快研制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及高性能电子枪等配套核心器件和嵌入式软件系统,提升软硬件协同创新能力。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国务院 2016年8月 要加快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光纤激光器。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科技部 2016年2月 明确将“激光器的研制”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2006-2020年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 国务院 2013年9月 激光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和关键支撑技术,明确光纤激光器及激光应用产业属于国家重点支持项目。
《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年6月 将激光加工技术及设备列入先进制造领域,进行优先发展、重点发展。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 2010年10月 规划提到“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提出发展激光应用及相关产业。
《国家火炬计划优先发展技术领域》 科技部 2009年10月 将“激光器”和特种光纤等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优先发展技术。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国务院 2006年2月 将激光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八项前沿技术之一,并在科技投入、金融、税收等方面提供支持。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软件行业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政策名称

发布机构

颁布时间

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21年3月 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加强通用处理器、云计算系统和软件核心技术一体化研发。
《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 国务院 2020年7月 从财税政策、投融资研究开发策、进出口政人才知识产权政策、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的支持和鼓励。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工信部 2017年2月 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支持面向“云管端”环境下的基础类、网络与边界安全类、终端与数字内容安全类、安全管理类等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创新云计算应用和服务。支持发展云计算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推动各行业领域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促进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创新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 2016年7月 规定了“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致力于发展构建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国务院 2016年5月 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务院 2016年3月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加强前瞻布局,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领域,培育出一批战略性产业。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本文采编:CY306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激光加工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激光加工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主要包括行业细分产品分析、应用领域发展前景预测、领先企业经营分析、发展趋势及投资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